What's New

       首页 > 新闻公告

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提高社科研究水平

文章作者: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次数:

    来源:郑州大学校长 申长雨  
 
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教育部和河南省共建的高校,是一所文理工医兼容互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学校坚持整体推进、分类建设,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综合集成、形成特色的人文社科科研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研究基地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拉动与提升人文社科研究整体研究水平的科研发展道路。不断加大人文社科建设和管理力度,强力推进人文社科的名师战略、基地战略和精品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高层次突破。 
一、发挥综合优势,构筑研究平台 
我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整合人文社科研究力量,打造一流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制定了《郑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办法,把科研管理科学化,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了科研活动,营造了和谐的学术环境。2003年以来每年投入240万元对1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进行重点建设。从政策和制度上对基地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配套经费、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障,改善基地科研条件。重点研究基地现已成为凝聚创新性队伍、实施高层次科研、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大平台,在凝练科研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构筑科研高地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我校实现高层次突破提供了强力支撑。我校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类)先进集体”。目前,学校人文社科共有12个省重点学科,11个博士点,79个硕士点,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9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二、重大项目牵引,争出精品力作 
根据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在凝练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时,坚持“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以质取胜”的原则,使我校承担人文社科高层次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重大的突破和飞跃。2005年我校承担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1项通过招标被批准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最高等级A级中标课题,填补了河南省独立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历史空白。2006年我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立项率高出全国平均立项率5.59个百分点,承担的项目数和立项率突破了河南省的历史记录。承担教育部和河南省的科研项目同样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在河南省社科领域位居前列。我校承担的1项教育部委托的重大课题,最终成果得到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采纳和好评。 
“鼓励精品原创,杜绝赝品”是我校文科科研工作的重要举措,设立了精品成果奖。到目前为止,我校承担的国家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的完成率达到95%以上,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005年我校结项的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免鉴定1项,优秀3项。樊洛平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的研究成果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收录,并获2006年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公民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编著了国内第一套“公民素质研究丛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鼓励学科交叉,推进科研创新 
学校在组织申报重大社科项目和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积极组织、协调、凝聚多学科的力量,打破学科壁垒和单一学科的研究模式,鼓励跨学科联合攻关。倡导通过发挥整体优势和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研讨集思等方式提炼重大社会科学问题,形成跨学科的重大研究项目,由此推动学校研究队伍的整合,促进人文社科的创新。如,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是部省共建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汇集了我校文、史、哲、政、经、法、心理等多个学科,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院,文史哲并重,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2006年我校胡德胜教授和左其亭教授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环境用水法理创新和引用研究》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研究》就是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与生态学、环境科学、水文和水资源学交叉渗透的结果。 
四、强化成果转化,服务决策咨询 
充分发挥基地的科研优势,积极开展面向政府和社会的咨询服务,基本实现了走“以贡献求发展、以有用求支持”的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基地发展之路,大大提高了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以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例如,张明锁教授的《中国流浪少年儿童预防、救助与回归》研究成果已在郑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进行了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称为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郑州模式”, 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并作出批示,部分对策建议被民政部在制定相关政策中吸收和采纳。 
人文社会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本次会议精神,立足科研创新,探索科研管理方法和模式,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多做贡献。  

    (2006-11-06 08: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