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在郑州大学顺利召开

     

    10月10日至12日,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在郑州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数字人文驱动的学科融合新视界”为主题,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协办,并得到Springer-Nature出版社和郑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大力支持。吸引了来自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海外高校,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等90余所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在数字技术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数字人文建设亟须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系统融入计算机、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拓展研究视野,革新研究方法与范式。同时,他也坦言当前数字人文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数字资源标准化建设滞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短缺、数据伦理与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郑州大学将持续加强资源投入,完善数字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人文+技术”融合路径,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全球学界同仁共同推动数字人文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开幕式由郑州大学教务部部长钱建成主持。

    本次会议共设置20场主旨报告、1场主编论坛及13场平行分论坛,来自国内外的25位顶尖学者先后发表主旨演讲。与会专家及青年学者围绕“数字人文驱动的学科融合新视界”这一会议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语言文学、翻译学、区域国别研究等传统人文领域的创新应用,分享了在文本挖掘、跨文化传播、数字档案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充分展示了数字人文在方法论更新、研究范式转型以及学科边界拓展方面的最新成果。

    典籍、知识与文化的数字建构

    数字人文的活力,不仅源于对前沿技术的探索,也来自对古老文明的再叩问。在“典籍、知识与文化的数字建构”方面,学者们聚焦如何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建构与阐释文化传统的新范式,集中展示了利用知识库、语料库与数字档案等技术,对经典典籍与文化知识进行重构、解读与跨语传播的核心路径,揭示了数字方法在激活传统、推动文化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红楼梦》两大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差异。研究发现,霍克思译本因其更强的叙事性与可读性,在读者接受度上显著优于更注重字面忠实的杨宪益译本。该研究为中华典籍外译如何平衡“文化忠实性”与“目标语接受度”提供了关键的实证依据与传播启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约翰·科尔贝特(John Corbett教授系统阐释了如何利用《英语历史词库》的语义分类体系,将宏观的“远程阅读”与微观的“文本细读”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分析儿童文学中的“笑声”与议会演讲中的“爱尔兰特质”等案例,生动演示了该工具在挖掘文学文本深层概念与主题方面的强大能力,为数字文学研究开辟了兼具客观量化与深度阐释的新路径。大连外国语大学邓耀臣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一项宏大的数字人文工程——构建“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典籍跨语言知识库”。该项目创新性地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旨在建设大规模多语种语料库与术语库,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域外传播奠定坚实的数字基石。此项研究不仅致力于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更着眼于探索智能化的国际传播新路径,从而实质性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在《数字人文辅助的儒学现代性解读》报告中,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对启蒙运动至今的西方思想脉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研究发现,西方对儒学与现代性关系的阐释历经深刻演变:儒学角色从“启蒙运动的理性盟友”转变为“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包袱”,并最终被重新评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动力”。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综合国力决定文化阐释权”的历史规律,也彰显了数字人文方法在深化传统质性研究、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数字人文的方法论革新

    数字人文的深远意义,根植于其方法论的持续革新。它为人文学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研究工具,赋予我们在“远读”的文化脉络与“细读”的文本肌理之间自如穿行的能力。正是这种方法论的突破,系统性地拓展了人文研究的疆界与认知的深度。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保罗·阿瑟Paul Arthur教授在报告中深入阐释了“开放学术”作为数字人文的核心驱动力,如何通过构建开放的政策、平台与实践,重塑全球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生态。他指出,数字化进程不仅打破了传统纸媒的封闭性,更使学术资料、研究成果与思想得以在更广阔的公共领域自由流通与应用。这一转变为社会公众高效地发现、运用与拓展知识创造了全新可能,彰显了数字人文在应对复杂社会文化议题时所秉持的开放与共享的根本价值。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温迪·安德森(Wendy Anderson)教授分享了“绘制隐喻图谱”这一数字人文研究的典范案例。该项目基于宏大的《牛津英语词典》历史词库数据,通过系统分析数万个语义关联,首次大规模地揭示了英语隐喻的演变规律与聚集模式。这不仅生动刻画了隐喻在英语历史中的深远影响,更充分证明了数字技术能为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提供全新的宏观视角与系统性分析框架。英国伦敦大学马丁·保罗·伊夫(Martin Paul Eve)教授的报告直指数字人文领域的核心议题,旨在回答“数字文学研究究竟何为”。他深刻剖析了数字方法与传统人文研究之间的方法论隔阂,并有力论证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补与融合。他倡导将数字研究的“定量发现”与人文传统的“定性阐释”进行创造性“合成”,为弥合方法论鸿沟、开辟文学研究新路径提供了关键性的建设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梁茂成教授在报告中系统分析了大语言模型如何驱动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他指出,研究正从“提示工程”迈向“语境工程”,并通过现场生成数据可视化应用、自动编程及文本分析等案例,生动展示了自然语言指令如何替代传统编程,显著降低技术门槛。这一转变正推动研究模式从程序化操作转向智能化的自然语言驱动,为数字人文的跨学科创新提供了全新范式。澳门大学/郑州大学李德凤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数字人文作为战略方向,对于驱动外语学科转型升级的关键意义。他明确指出,构建外语学科特色的数字人文体系,核心在于推动方法论创新,实现“细读”与“远观”研究范式的辩证统一。同时,他大力倡导培养“懂人文、通数据、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回应新文科建设要求,为外语学科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人才基础。

    翻译研究的技术前沿

    大数据、大型语言模型与语料库技术的融合,正将翻译研究推向一个全新阶段。它们既作为高效工具,更作为一种变革性力量,重新定义着我们对翻译本质与过程的理解,并催生着新的研究范式。当前的研究实践,正集中展示着这一深刻变革。

    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在报告中揭示了大语言模型翻译中存在的显著政治偏见,并以“台湾问题”的英译为例,证实其输出结果与模型原产国的立场密切相关。他指出,这种偏见根植于算法内在的数据与模型偏见,本质上是英语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体现。为此,他倡导我国应加快建设并开源高质量的国家级对外政治话语语料库,从源头净化训练数据,以提升官方表述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消解此类偏见。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通过系统对比六款主流智能翻译引擎在学术外译中的表现,揭示出当前机器翻译在处理人文学术经典时,仍存在对原文理解不足与输出结果“趋同化”的核心局限。基于实证发现,他指出直接将智能翻译用于高难度学术著作的时机尚未成熟,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将专家学识“蒸馏”到AI模型的人机协同发展路径,为翻译技术的未来演进指明了方向。韩国东国大学教授金英敏(Youngmin Kim)在报告中为AI时代的数字人文研究提出了一个整合翻译、文化分析与媒介交流的连贯框架。他构建了一个融合“个体化”“药理学”与“组装”理论的三元体系,将技术视为文本、工具与公众共同演化的转导过程。通过可复现的“文本—数据—模型—可视化—叙事”研究路径,他展示了跨符号系统翻译如何生成新叙事形式,为数字人文拓展跨学科边界、促进包容性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论示范。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教授通过对比新闻发布会中人工与机器口译的情感分析,发现机器口译在情感传递能力上已与人工口译员相当,且呈现出主动弱化负面情绪、强化正面情感的倾向。这一发现不仅彰显了机器口译在模拟人类情感互动方面的显著进步,也为其在促进有效跨语言交流方面的潜力提供了实证依据,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口译技术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视角。澳门大学李丽青副教授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语料库与机器翻译如何推动文学翻译研究的范式革新。她指出,文学翻译的本质在于深度“细读”,而语料库方法通过“细读与远读”的融合模型,为揭示翻译策略的跨文化流变提供了实证支撑。基于多项案例研究,她倡导从技术认知到研究实践的全面融合,并强调需在翻译课程中加强数据素养培养,以造就兼具人文底蕴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与社会影响

    当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人文领域,所引发的一系列伦理挑战与社会影响已无法回避。与会专家超越对技术“奇观”的表层关注,锚定人文学科在智能时代的核心使命——成为批判的灯塔与价值的罗盘,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为技术发展照亮前路,引领其穿越伦理的迷雾。

    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格温·布维耶(Gwen Bouvier)的报告引导我们超越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奇观”与道德恐慌,转而审视其背后的核心问题:“谁在使用AI”以及“为何目的”。她通过历史的纵深对比指出,对新技术的忧虑古已有之,而关键在于聚焦当下的使用者与其意图。她强调,这正是人文学科不可替代的角色——以批判性视角深入现实案例,探究AI应用对知识、社会结构与人类福祉的深远影响。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副教授保罗·斯彭斯(Paul Spence)在报告中引导听众超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热议,揭示了更深层次的“计算转向”如何重塑人文研究范式。他指出,人文学者正主动联合文化机构等多元力量,通过大规模数字化与跨界合作,从根本上变革知识生产模式。这一实践不仅推动了方法论创新,更致力于构建一个包容、多语言的跨国知识体系,以应对全球性挑战。比利时安特卫普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教授爱德华·范霍特(Edward Vanhoutte)认为,学术界已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在带来突破性机遇的同时,也催生了学术不端与“黑箱”结果等严峻挑战。他从国际学术出版的内部视角出发,警示我们必须在利用AI强化学术严谨与放任其侵蚀知识根基之间做出明确抉择。他呼吁,唯有坚守诚实、勇气与透明的学术原则,方能驾驭技术浪潮,确保知识的未来。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情感智能体”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引发的复杂伦理挑战。她指出,从工具型到超越型,这些智能体在作品中的多样形态不仅映射了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更模糊了人性与机器的边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人机协同创作新范式的出现,她强调,未来发展必须嵌入伦理考量与价值导向,以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精神文明的良性演进。

    数字工具的实践反思

    数字工具于人文学者而言,究竟是启迪灵感的“缪斯”,还是难以驾驭的“怪物”?答案并不在理论推演中,而深植于具体的研究实践。与会学者通过来自数字工作室与科研一线的真实案例,共同审视工具使用中所面临的挑战、所实现的突破,并进一步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人文学者的角色如何被重新定义,价值又如何被再度彰显。

    香港浸会大学潘珺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文化生产中的双重角色——既是激发创新的“数字缪斯”,也潜藏着值得警惕的复杂性。通过社区数字多语言项目等案例,她展示了AI如何有效放大边缘群体声音、打破学科壁垒,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最后,她呼吁加强人机协同人才培养,让AI技术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与跨文化理解的赋能工具。香港理工大学刘康龙副教授系统梳理了近十年来语料库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通过知识图谱清晰呈现了该学科的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语料库翻译研究正展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性,亟需培养既懂数据、又通理论的复合型人才。该研究强调方法论创新应与传统研究范式形成有机融合,为推动翻译学的范式革新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深入探讨数字人文的学术价值之外,会议同样关注研究成果的传播与转化。11日晚,由李德凤教授主持的学术期刊主编论坛在务实而开放的氛围中举行。《外语导刊》主编陈勇、《外语研究》主编李德俊、《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日语学习与研究》主编孙颖,以及Social Semiotics副主编、Discourse & Society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书评主编格温·布维耶齐聚一堂,分别分享了各自期刊的办刊历程与特色取向。与会主编一致认为,优秀学术成果应坚持以真问题为导向,兼顾创新性、规范性与社会价值,并积极推动开放获取与国际学术对话。论坛重点围绕数字化时代的出版革新展开,就学术评价机制优化、科研成果可视化呈现、开放科学进程与国际合作模式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指出,数字人文的跨学科特质正推动学术出版形成新范式,而数字平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助力知识成果的有效传播与共享。

    本次大会还精心设置了13场平行分论坛,为海内外学者及青年学子构建了高规格、多维度的对话空间。与会者围绕数字人文研究的核心领域展开深入交流,涵盖数字方法与文学研究的创新融合、语言学研究中的数字工具应用、翻译领域的智能赋能、区域国别研究的数字化转向,以及多语言跨文化实践中的技术介入等重要方向。各分论坛不仅展示了在语言、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就数字人文如何系统重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研讨内容既体现了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把握,又包含对技术实践的真切反思,充分显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跨界特质与时代价值,为推进该领域的深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闭幕式由我院副院长高晓玲教授主持。李德凤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围绕“数字人文驱动的学科融合新视界”开展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充分展现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面对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他呼吁人文学者既要把握技术机遇,又要坚守人文精神,以本次会议为新起点,持续推进跨学科合作与理论创新,共同促进数字人文研究的繁荣发展。高院长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她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通过系列高水平学术活动,围绕数字人文与学科融合主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彰显了该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学术价值。她强调,数字人文不仅是研究方法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倡导学者在技术应用中始终秉持人文关怀,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技术有温度、人文有活力的学术新生态。

    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以“数字人文驱动的学科融合新视界”为主题,成功构建了一个贯通理论前沿、技术实践与学术传播的深度对话平台。大会通过二十场主旨报告,系统呈现了数字方法在文学阐释、语言分析、翻译研究及文化建构等领域带来的范式革新;以主编论坛为桥梁,促进了学术出版与科研创新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十三场平行分论坛,拓展了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数字人文已超越工具属性,正深刻重塑人文研究的认知维度与方法体系,其未来发展亟需深化伦理反思、强化学科协同、完善人才培养,从而在全球视野下推动人文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媒体报道:

    1、《中国社会科学报》,“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举行——学者共议技术驱动下的学科融合与人文坚守”

    2、人民网,“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在郑州大学举行”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1016/c40531-40583443.html

    3、中国教育新闻网,“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在郑州大学举行”

    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510/t20251015_2111401152_wap.html

    4、《河南日报》客户端,“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在郑州大学举办”

    https://m.topnews.cn/hnrbnews/145BD1ED47BF4E74

    5、郑州大学新闻网,“郑州大学主办首届数字人文国际会议”

    https://www.zzu.edu.cn/info/1217/86840.htm



    (文 字:马倩男)



    上一条:我院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引媒体聚焦

    下一条:我院国际组织人才班学生在第十六届MODEL APEC大会上斩获佳绩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