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日下午,应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我院副院长、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晓玲教授以“腻烦(boredom):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现代体验”为题开展线上学术讲座,来自全国高校的300余名师生聆听讲座。讲座由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范一亭教授主持。
高晓玲教授首先从“腻烦”的概念史出发,以历史时期与代表人物为坐标,详细梳理了自古希腊以来人们对一种“忧郁、淡漠、怠惰懒散”的情感阐释。她指出,“腻烦”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体的体验,也在维多利亚时期成为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美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对象,腻烦不仅是兴趣、欲望的缺席,也是个体自我保护的机制,是对社会剧烈变革的抗拒方式。
随后,高晓玲教授从腻烦与哲学的角度切入,结合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齐美尔等哲学家的相关论述,辨析了腻烦与闲暇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叔本华将人生视为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往返的钟摆运动,并指出了腻烦的阶级属性。克尔凯郭尔在认同无聊的阶级性基础上划分无聊与闲散(idleness)的界限,他认为闲散可以通过工作消除,而无聊则不然,无聊才是万恶之源。此外,尼采将腻烦与机械文明相联系,认为机器的运作消耗的只是低级的、没有思想的力量,而那些推动文明进步和人性解放的能量却得不到释放,这导致了使人们心灵感到绝望的无聊,尼采认为消解腻烦的有效措施就是游戏(play)。与叔本华、克尔凯郭尔不同,尼采认为无聊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是创造性的来源,人必须面对孤独,在与自己独处中学会体验才能收获成果。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腻烦(blasé)是一种辨别力的迟钝,是货币经济完全内化的主观反映,金钱作为“平准器”以数量代替质量,掏空了事物的核心与独特价值。
在“腻烦”与文学关系的探讨中,高晓玲教授着重以丁尼生、穆勒、狄更斯、达尔文、福楼拜等人为代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腻烦”在维多利亚文学中的体现。高晓玲教授总结指出,腻烦虽是古已有之的体验,对其恐惧和认知却是维多利亚社会才集中发生的事情,它是个体面对纷繁复杂且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的反应。不同于哲学家与社会学家,文学家侧重将“腻烦”人格化,通过言说与表征审视腻烦所包含的意义危机和道德危机,认为只有爱与责任才能真正解决腻烦问题。游荡者形象也经历了从疏离的观察者到参与者和责任承担者的转变。维多利亚人虽然没有完全解决腻烦问题,但他们对腻烦的言说却展示出这个时代特有的热诚,言说本身也成为对腻烦的消解。
主持人范一亭教授高度评价了高晓玲教授的讲座,认为其汇报选题细致但视角宏大,概念史的梳理、哲学思想的结合、文本的细读不仅有助于对“腻烦”一词的准确把握,也为广大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做出范例。随后,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磊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梁晓晖教授也对讲座进行了评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高晓玲教授的讲座将个体体验与现代性的宏大视域关联,以小见大,揭示出维多利亚时代转型问题的复杂性,还就“腻烦”的赋能性等问题与高晓玲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