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测试及习得组**
2024年10月24日下午2:30点,我院青年博士论坛之语言测试、教学与习得组于1208会议室举办了第69期分论坛活动。本次论坛主题为杨瑞锦博士分享其立项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外语教师数智评价素养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由杨博士主持,副院长高晓玲教授、韩俊平教授、赵媛媛博士、宋璐博士、叶亚飞博士、胡楠博士作为点评人参与讨论。
杨博士首先阐述了该课题开展的理论及现实背景,并指明了其对于理论发展、教学实践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意义。接着,杨博士详细阐述了该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和研究创新之处。最后,杨博士详细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情况并展示了该课题未来的各项预期成果。
在开题点评环节,高院长首先对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给予肯定,建议课题应对数智评价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明确界定,注重凸显外语学科的特色,并考虑增加智库研究的预期成果;韩俊平教授对课题的实践指导意义进行评价,指出课题拟编写的智能评价实践指导手册应包含操作实例和建议,以便为高校外语教师提供具体可借鉴的范式;赵媛媛博士建议课题的先导研究阶段可考虑调研一线外语教师的看法,为课题量化阶段的开展提供重要启示;叶亚飞博士对课题量化阶段的问卷设计、试测和大规模调研提供了具体操作建议。
此次报告会讨论热烈,一致通过了课题的开题答辩。各位评审专家为课题的开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相信此次开题对课题的顺利开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杨博士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本次开题报告会的专家以及课题组成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指出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细化研究内容和方法,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文字、图片:胡楠)
**跨学科组**
2024年10月24日下午,由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第69期分论坛跨学科组活动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王露阳博士主持,李雅副教授、王亚庆博士、靳冠辉博士和贺巴博士作为与谈人参与讨论。论坛围绕“电影改编的审美要素”这个主题,从文学的电影改编和电影作品的跨文化改编两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活动中,王露阳博士以电影《河边的错误》为例,分析了文学的电影改编策略与电影媒介的艺术表达。她指出,在文学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如何在忠于原作品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作者风格与艺术特点是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河边的错误》不仅在电影叙事方式体现了余华原作先锋小说的艺术特征,在导演风格和类型元素方面也做到了平衡与自洽。电影的案情铺设保持了现实的“暧昧性”和“多义性”,剧情展开的过程中混淆了现实与幻象。这种真相答案的缺失邀请观众参与情节解读,形成了作者、导演、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的意义建构。这也正是该部电影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的艺术片,能够做到叫好又叫座,并在各种电影节屡获嘉奖的重要原因。
之后,各位与谈人就电影作品的跨文化改编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王亚庆博士谈及她对欧美电影和印度电影的观察与思考。贺巴博士也以土耳其电影为例,讨论了其在文化表达与民族叙事方面的优秀表现。各位与谈人还就《热辣滚烫》、《无间道》和《花木兰》的等电影的跨文化改编为话题,深入探讨了电影跨文化改编的特点及问题。
最后,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王露阳图片:郑润宇)
**美国文学组**
2024年10月24日下午1点半,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六十九期青年博士论坛美国文学小组活动。本次活动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展开,美国文学小组的周雪松、张雯、刘哲和康雅丽四位博士就各自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言,研讨氛围热烈。
会议伊始,康雅丽博士和张雯博士就金雯老师的专著《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与现代小说的兴起》展开了深入探讨。张雯博士从专著的理论框架入手,分析了金雯老师对“情感”话语变迁史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辨析过程。康雅丽博士则从专著的实证研究出发,指出了金雯老师在史料搜集和文本阐释方面的独到之处。
随后,四位博士又就各自的教学研究实践开展了研讨。刘哲博士分享了她利用AI技术在文学文本分析方面的尝试,指出AI技术能显著提高文本分析的效率,提供意想不到的启发。周雪松博士强调了AI技术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潜力,她认为AI技术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通过本次论坛,与会者不仅加深了对情感研究的认识,拓宽了学术视野,还共同探讨了AI技术在科研与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激发了新的教研热情。
(文字、图片:刘哲)
**德语组**
2024年10月24日下午三点半,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德语组于第一会议室举办了第69期青年博士分论坛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与传播历程,探讨了其重要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译本中的演变。
在活动中,与会者首先回顾了《共产党宣言》自1920年首个中文全译本问世以来的百年传播历程。该书的多版本翻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与会者对“幽灵”“资产者/无产者”“所有制/私有制”“祖国/民族”等关键术语在不同译本中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这些概念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以及它们在当代语境下的现实意义。
时晓博士认为,应对《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加强研究,她谈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语种版本选择和译名流变问题,二者存在相关性,术语的译名选择应注意德语原文。这一观点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基础,强调了译者在术语选择上的学术严谨性。
龚乐宁博士在讨论中指出,论文《〈共产党宣言〉重要概念百年汉译及变迁》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她认为,研究者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比各版本的翻译特色,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翻译的使命与传播效用,强调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策略的时代性在马恩著作翻译中的重要性。
高政博士谈到,《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历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见证。从最初的陈望道译本到后来的多个版本,翻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词汇选择的准确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然而,正是由于译者们的不懈努力,使这部经典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李婉婉博士则重点讨论了“幽灵”一词在不同译本中的演变,她认为这一术语的翻译不仅具有语言学上的意义,还反映了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角度的变化。她指出,早期译本中“幽灵”这一表达更具文学色彩,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术语逐渐被赋予了更加明确的政治含义。
黄金博士分享了关于“所有制”和“私有制”的翻译挑战。她认为,这些概念在不同时期的译法反映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财产权和社会结构的不同认识。她指出,译者们在翻译这些术语时,必须应对理论内涵的复杂性以及时代背景带来的翻译压力,以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确传达。
最后,时晓博士总结发言,认为本次读书分享会不仅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概念演变,更进一步认识到了译本的多样性如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她强调,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其翻译策略和选择对文本的意义构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次读书分享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与会者们一致认为,这次活动拓展了她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启发了新的研究方向,也激发了对今后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更多思考。
(文字:黄金 图片:李婉婉)
**话语分析组**
2024年10月31日下午15:30,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青年博士论坛第69期系列活动(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组)成功举办。
本期圆桌论坛由宋璐博士主持,话语分析组的张庆彬副教授、田华静博士、尚亚博博士、姚源源博士(线上)以及理论语言学组的王鸿策博士共同参与讨论。论坛围绕“国际痴呆话语分析可视化综述(1993-2023)”主题展开,深入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及可视化工具在文献综述中的应用。
宋璐博士的文章聚焦于痴呆患者自然会话分析,运用Biblioshiny软件对Web of Science近十年相关英文文献进行了多维度可视化分析。该研究涵盖主要期刊、作者、文章、合作网络和研究趋势,重点关注安宁疗护、话语分析、身份构建和护理沟通等主题。宋璐博士梳理了痴呆患者的言语特征、护理人员的沟通策略及痴呆话语分析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向新手研究者提供了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在讨论环节,张庆彬副教授指出,特殊人群话语研究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与社会价值,尤其在“新文科”“新医科”背景下,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的跨学科议题并积极寻求医文合作。田华静博士高度肯定了该论文质性探讨的深度,并交流了跨学科研究中面临的挑战。王泓策博士、尚亚博博士和姚源源博士则围绕可视化综述的特点、写作方法及常见工具等问题与主持人展开了深入探讨。论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宋璐)
**认知翻译组**
2024年10月28日上午9:30,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青年博士论坛第69期系列活动(应用语言学——认知翻译组)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活动以王艺臻博士主讲题为“基于眼动追踪的视译认知负荷研究(三)”的报告会以及各位与会老师深度参与实验过程的形式展开。
视译是一项复杂的认知任务,要求口译员在短时间内同时进行阅读理解、语言转换、译语产出等活动,因而认知负荷显著增加。本期论坛邀请了两位被试,开展实验测试,即利用眼动追踪技术与录音对视译过程进行探究,并给予测试结果,进一步修正实验程序,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次活动确定了李洁老师和刘磊老师合作论文中眼动实验的实验设计编程程序,并成功运用到了两位被试。被试测试结果良好,可以开展下面大规模实验研究。
(文字、图片:刘磊,金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