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论坛**
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质量,11月14日下午2时30分,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共同承办的青年博士论坛第71期系列活动——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研磨会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高晓玲院长主持,王连旺副研究员、金慧媛副教授、陈胜男博士主讲,我院青年博士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交流。
王连旺副研究员从选题方向、学术功底、团队协作等三个方面分享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心得,鼓励青年教师坚守研究本真,打造形式美、语言美、结构美兼具的项目申报书,在研究史的立场下阐述课题意义与价值,选择合适的项目类型进行申报。金慧媛副教授从国社科申报六大经验,即坚持每年申报、吃透课题指南、兴趣与指南相结合、关注年度填表要求变化、多收集往年中标申请书、专家友好型申请书写作等方面,逐一对青年教师的项目申报进行悉心指导。陈胜男博士从挖掘创新点、前期思考准备、拟定课题名称、撰写申报书等方面分享了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经验,强调参照项目书提纲、突出目标导向的重要性。
高院长总结指出,各位青年教师需深入内化三位主讲人的宝贵建议,秉持敬畏之心与工匠精神,在课题论证上下硬功夫,不断完善项目申报书。论坛最后,三位主讲人对参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项目申报书进行认真点评与建议,为冲击2025年项目申报做好准备。
(文字、图片:帖伊)
**跨学科研究组**
2024年11月19日中午,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和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第71期分论坛活动。本次论坛由靳冠辉博士主持,李雅副教授、王露阳博士、王亚庆博士和贺巴博士参与。论坛围绕“区域国别学视域下‘全球南方’的概念内涵与叙事重构”进行了交流分享。
活动中,靳冠辉博士首先对当前“全球南方”概念兴起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南方”话语对于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重要意义。接着,他对“全球南方”的概念内涵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着重介绍了当前“全球南方”话语研究的三个视角,即南方国家崛起与全球新秩序、作为横向网络的“全球南方”,以及作为一种分析视角的“全球南方”。
之后,各位与谈人就“全球南方”的内涵、区域国别研究、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关系等展开讨论。李雅副教授认为,“全球南方”内涵丰富,“全球南方”文学也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对于促进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王亚庆博士从“全球南方”视角出发,就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安全合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全球南方”是推动中国与中东国家构建共同安全叙事的有效纽带。王露阳博士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提出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占据全球电影市场领导地位,而“全球南方”国家的电影美学未能得到重视和发掘。贺巴博士指出中阿都属于“全球南方”国家,双方在经济、安全、文化等方面有更多的合作空间。
最后,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靳冠辉)
**语言测试及习得组**
2024年11月28日下午1:00,我院青年博士论坛之语言测试及习得组于1208研究生教研室成功举办了第71期分论坛活动。本次活动以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为主题,语言测试及习得组杨瑞锦博士、赵媛媛博士、叶亚飞博士以及胡楠博士共同探讨和分享了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叶亚飞博士以“Uncover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authorial voice in the integrated writing task: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tudy”为题,深入分析了综合阅读至写作任务中作者声音的内在结构。叶博士基于Hyland(2005)的互动性框架,通过对315名中国大学级别EFL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开发了全面分析量表,并采用确认因子分析(CFA)方法,发现数据最适宜被视作单一维度结构,且逐字使用源材料与作者声音的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作者声音在学术写作中的重要性,还为未来的教学和评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接着,胡楠博士分享了关于使用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特别是GPT-3 text-davinci-003模型)进行自动化作文评分(AES)的潜力研究。该研究使用了ETS Corpus of Non-Native Written English(TOEFL11)这一大规模数据集,包含12,100篇由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撰写的英语作文。胡博士通过OpenAI的text-davinci-003模型,结合IELTS TASK 2写作评分标准,对所有作文进行了自动化评分,并评估了其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还考虑了多个层面的语言学特征,通过一系列统计方法测试了不同评分等级之间的差异。这一研究为自动化作文评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杨瑞锦博士分享了关于混合研究法(Mixed Methods Research, MMR)在语言测试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杨博士指出,随着传统范式的转变和理论定义的扩展,MMR逐渐被引入以应对复杂的研究现象。通过系统回顾32篇实证MMR研究,杨博士的分享揭示了MMR在语言测试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潜力。同时,MMR有助于理解语言习得和互动的复杂性,并拓展传统有效性框架,为语言测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最后,赵媛媛博士以“复语口译硕士教育质量评价——一项基于毕业生视角的研究”论文为例,讨论了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此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系统的数据分析,充分考虑了受访者的多样性和背景,采用了科学的分析框架。赵博士特别指出,研究者背景的不同可能影响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但通过三角验证和研究者之间的多轮讨论和验证,增强了数据分析的可信度。这项研究不仅为复语口译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展示了定性研究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指导。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语言教学和评估实践带来积极的影响。
(文字、图片:胡楠)
**主题报告**
2024年11月28日下午14:30,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第71期系列活动在第一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活动由高晓玲副院长主持,宋根成副教授、朱鹤年博士分别进行主题报告,我院青年博士教师参与交流。
活动中,宋根成副教授首先向青年博士教师分享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功申报的宝贵经验。他详细阐述了项目的背景、意义以及申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前期准备、团队组建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在项目背景方面,宋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设立初衷和目标,强调了该项目对于推广中国学术成果、增进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接下来,他通过分享成功案例,着重强调充分的准备工作和高效的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申报和实施的基础。最后,宋老师列出了申报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提醒大家在申报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及时关注项目动态。
接着,朱鹤年博士以《受众视阈下量化分析方法的区域国别研究——以美国“气象气球”事件的对华报道为例》为题,进行了讲座报告。朱博士以2023年初“气象气球”事件为切入点,通过量化建模与传播学结构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对华新闻报道的思路和范式进行解构,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最后,高晓玲副院长总结发言,表示通过宋根成副教授和朱鹤年博士的精彩报告,与会者不仅获得了项目申报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也对国际传播和学术交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希望通过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学院发展和学术繁荣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次论坛不仅为青年博士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和交流思想的平台,也为学院的学术研究和国际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文字:帖伊;图片:张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