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组**
2025年3月13日下午3点,英国文学小组在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多功能厅就“18、19世纪英国文学女作家的创造力”一题展开讨论,回顾了简·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乔治·艾略特等女作家的创作历程,并探究激发她们文学创造力的各种因素。此活动是对郑大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和我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外国文学研究眉湖论坛的特别活动“走向美化和睿智——女性作家的创造力从何而来”这一话题的延伸讨论。
李星博士认为简·奥斯丁的创造力源自她对英国乡绅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英国转型时期阶层流动的政治敏感性。陈辉博士认为勃朗特姐妹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三姊妹在英格兰北部的荒原上长大,孤独而封闭的生活环境激发了她们的想象力。她们幼时通过创作虚构的幻想世界(如“安格利亚”和“冈德尔”)来逃避现实,这为她们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袁洋博士指出乔治·艾略特(玛丽·安·埃文斯)是一位博学的女性,精通哲学、历史和多种语言。她的创造力源自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道德、宗教和社会结构的批判性分析。作为一名以男性笔名发表作品的女性,艾略特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深刻的反思。她的作品常常探讨女性如何在传统与自我实现之间找到平衡。
美国文学组的张雯副教授也参与了讨论,她提出了英国女性作家的“匿名”现象,这一方面揭示了18、19世纪女性在社会和文学领域中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却也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保护隐私,提高她们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她们开始对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创造性地继承了英国的文学传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此外,小组成员还积极分享了眉湖论坛的嘉宾发言以及各自的参会心得。


(文字:李星,图片:张雯)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组**
2025年3月20日下午,我院青年博士论坛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组在第四会议室举办了以“国家级项目申报研磨会”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帖伊、宋璐、田华静、王鸿策、张淑华、朱鹤年六位博士参加了此次活动,分别就各自的研究方向和项目申报书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研讨会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集体研读、互评修改和总结展望。活动伊始,与会博士对提交的项目书进行了集体研读,随后依次对宋璐、田华静、帖伊、王鸿策、张淑华的项目书展开细致研磨。大家从项目书框架、语言逻辑、内容分析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修改意见,并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交流项目申报心得与体会。与会博士纷纷表示,国家级项目申报不仅需要扎实的研究基础,更需要在选题创新性、研究设计严谨性以及学术表达清晰性等方面下足功夫。此次研磨会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不仅为项目申报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受益匪浅。未来,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组将以此次研磨会为契机,继续完善项目申报书,争取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中取得突破。

(文字、图片:张淑华、朱鹤年)
**俄语组**
2025年3月20日16点,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俄语组在多功能厅举行了第74期分论坛研讨会。本次活动由余芳博士主讲,我院俄语系张玉伟副教授、陈胜男博士、马洛丹博士和李亘博士参与。论坛围绕“数智时代俄罗斯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进行了交流分享。

余芳博士认为,数智时代的到来,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线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模式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俄罗斯文学课程作为高校外语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亟待适应这一变革。俄罗斯文学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但传统教学模式在传授这一学科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不足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改革成为必然。例如,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理念,建设网络精品课程和微课,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挖掘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对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探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议题。

在与谈环节,张玉伟博士建议将俄罗斯文学与文化、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设置“俄罗斯文学与文化”“俄罗斯文学与哲学”等课程,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背景。陈胜男博士建议在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对俄罗斯近现代新兴文学思潮与流派的介绍,如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解冻文学等。马洛丹博士建议除了传统的经典作家作品,如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还增加对当代俄罗斯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李亘博士认为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和多媒体资源,如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的俄罗斯文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自主学习空间。最后,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余芳)
**德语组**
3月20日下午三时,我院青年博士论坛德语组在学院第一会议室举办了第74期分论坛。活动参与教师依托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围绕德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展开交流,分享项目申报心得,探寻思政元素与德语教学的融合路径。 时晓博士认为,德语专业课程建设要树立思政意识,将课程内容与德育紧密结合,就《德语国家文学史》课程思政建设而言,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充分运用文学课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把立德树人理念真正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龚乐宁博士认为,德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技能,更需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品德。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德语教学,能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国际视野,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基础德语》的教学内容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因素、人类共通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等,结合以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可将德语语言内隐的价值理念加工外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涵养,使德语语言教学最终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培育的全面目标。本次论坛在愉快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龚乐宁,图片:李婉婉)
**跨学科研究组**
2025年3月20日下午3:00,由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文学与国关组和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74期分论坛成功举办。本期论坛主题为“跨学科论文创享汇”,由李雅副教授主持,王露阳博士、王亚庆博士和贺巴博士参与。活动聚焦文学与区域国别学交叉领域,围绕高质量学术论文写作展开深入对话。
活动中,李雅副教授首先分享了她的论文《罗贝托·波拉尼奥〈2666〉的空间写作》。该论文以文学空间理论为框架,结合波拉尼奥的个人流亡经历与全球化语境,系统剖析了小说中地理空间(如圣特莱莎、海洋)与抽象权力网络的交织机制。

随后,王露阳博士分享了戴从容教授的论文《文化记忆在<尤利西斯>中的本体论意义》。王露阳博士指出,戴教授在论文中将乔伊斯对历史的独特解读与意识流写作手法相结合,深入分析了意识流如何打破传统线性时间观念,使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叙述中交织,从而重新定义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王露阳博士认为,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为理解
《尤利西斯》的叙事结构提供了新的维度。

王亚庆博士分享的论文是《区域性与世界性——阿拉伯现代文学谱系建构》。该论文指出,阿拉伯文学一向拥有共同的语言、历史与文化传统,其内部一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指涉、交流和继承。论文在区域文学视角下,重新梳理了19世纪末以来的阿拉伯现代文学进程,分析了阿拉伯文学的四个主要次区域各自的文学特色,并透视了阿拉伯现代文学内部的流动和发展趋势。王亚庆博士十分赞同该文的研究结论,并认为阿拉伯现代文学充分反映了经典文学现代性转向的特征。

贺巴博士分享的论文是《阿拉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史与现实》。该论文以阿拉伯文学汉译活动肇始以来各历史阶段的社会历史语境与翻译政策的演变为线索,将阿拉伯文学汉译在中国的历史分为发轫期、活跃期、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和稳定期五个阶段。作者指出,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翻译事业历经了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融合式发展。贺巴博士认为阿拉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阿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中阿国际关系的稳定发展。
各位参与者围绕李雅副教授的论文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论文通过“旅行”与“海洋”意象揭示中心-边缘冲突、地缘暴力与文明悖论,视角新颖独特,尤其是对墨西哥-美国边境女性谋杀案的空间政治化解读,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成员们也指出该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文章的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且在空间论证方面,应更加深入地融入历史与文化维度,以增强论述的深度与广度。对此,研究组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强化“圣特莱莎”作为核心案例的多层次解码,深入挖掘其在不同层面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引入跨大陆的空间对比分析,拓宽研究视野;最后,结合波拉尼奥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参照,从而更全面地揭示《2666》的“文学地理学”价值及其对拉美权力叙事的批判性重构。
本次博士论坛通过探讨经典文学的现代性转化和比较文学的创新研究路径,对区域国别学的发展脉络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向度有了更加充分的认知。小组成员通过互相点评增进理解,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贺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