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国关组集体活动**
2025年5月8日下午三点,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文学国关组与英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第77期青年博士论坛分论坛活动。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雅敏老师应邀在外院五会做了一场题为“东西方文学中‘一天国王’故事的流变”的学术讲座。本次论坛由张雯副教授主持,文学国关组的青年博士及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辛教授首先对中国古代“人生如梦”的故事进行历史文本梳理,从唐代《枕中记》里的“黄粱美梦”和《南柯太守传》中的“南柯一梦”谈起。他认为“人生如梦”作为叙事文学的主题,不断在中国文学中出现。如元代马致远的《邯郸记》、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清代《聊斋志异》里的《续黄粱》等,此类故事可称为“梦中发迹”故事。接着,辛教授追溯“梦中发迹”故事的源头,认为与印度佛经传入有密切关联,如《列子·周穆王》中“西极化人”和“役夫梦”的故事、康僧会翻译的察微王故事等均来自印度。随后,辛教授提出中国“梦中发迹”故事是西方民俗学中“一天国王”故事类型(ATU1531)和“时间相对”故事类型(ATU681)的结合。而“人生如梦”的叙事母题不仅存在于中国文学中,在西方文学中也有悠久流变历史。最后,辛教授以宏阔的学术视野梳理了自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国家的“一天国王”故事,并阐释其与中国故事的异同。
讲座互动环节,辛老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深入的问答交流。


(文字、图片:袁洋)
*俄语组**
活动一:2025年4月18日下午13:30,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俄语组在俄语系教研室举行了分论坛研讨会。本次活动由马洛丹博士主讲,我院俄语系张璐副教授、张玉伟副教授、余芳博士、李亘博士、陈胜男博士参与。论坛围绕“面向东方:俄罗斯欧亚主义漫谈”的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马洛丹博士介绍说,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斯拉夫主义、大西洋主义以及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欧亚主义,是历史上影响俄国社会发展的三大社会思想,这三大社会思想的相互冲撞,制约并影响着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这三大社会思想及其支持者之间又展开激烈的争论,引起人们的注意。应当说,近两个世纪以来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不管其选择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何,归根结底都与这三大社会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制约俄罗斯未来走向的三种社会思潮。关注欧亚主义,不仅可以了解俄罗斯的历史,也能够为俄罗斯当下战略东转背景当中建构良好的中俄合作提供历史积淀。马洛丹博士主要阐述了俄罗斯欧亚主义的历史溯源与思想演变,着重分享了1920年代俄罗斯古典欧亚主义的思想对侨民身份焦虑的对抗举措,苏联解体后新欧亚主义思想在普京时代的显学特征,以及俄罗斯在欧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中俄外交的影响等。

在讨论环节,张璐副教授和张玉伟博士提出还应重视斯拉夫派、西方派与欧亚派之间关于俄罗斯在身份认同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化特征。余芳博士和李亘博士从“中俄背靠背”关系视角关注欧亚主义的解读。陈胜男博士则从翻译视角关注欧亚主义流派作品的中文译介问题。最后,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马洛丹)
活动二:2025年5月8日晚19:00,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第77期分论坛俄语组研讨会在俄语系
教研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俄罗斯卫国记忆中的人民力量史诗”为主题,由俄语系尤利娅·波格列布尼亚克副教授主讲,张玉伟副教授、俄语系前外教塔季扬娜·米哈伊洛夫娜一家、2024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及部分2023级本科生共同参与,深入探讨卫国战争在俄罗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尤利娅副教授在主题演讲中系统梳理了俄罗斯“胜利日”的起源及其在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她指出,伟大卫国战争不仅是俄罗斯历史的转折点,更是塑造国家认同与集体记忆的重要符号。通过展示珍贵历史影像与文献,尤利娅副教授生动还原了战争期间普通民众的英雄事迹,强调“人民力量”如何成为抵御外敌的精神支柱。此外,塔季扬娜·米哈伊洛夫娜带领与会师生学唱经典战歌《战马》,通过音乐感受战争年代的悲壮情怀与团结精神,现场气氛庄重而感人。


讨论环节中,师生围绕俄罗斯历史认知与文化认同展开热烈交流:有同学提问“俄罗斯人如何看待英语和汉语”,尤利娅副教授结合语言政策与社会现状,指出俄语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并呼吁以开放心态看待多元文化交融。针对“中俄两国间的刻板印象”问题,塔季扬娜以亲身经历为例,强调加强人文交流对消除偏见、深化理解的关键作用。关于“当今俄罗斯人对苏联的看法”,尤利娅副教授辩证分析了历史遗产的复杂性,既有对工业化成就的肯定,亦不乏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批判性反思。最后,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王嘉伟)
**小组联合活动**
2025年5月8日下午,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组和外语教学研究组联合主办的第77期青年博士论坛在学院第四会议室成功举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在多模态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主题展开,深入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理论建构、选题框架与研究方法等热点问题,重点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模态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期圆桌论坛由庞培博士主持,语言与语言学组的帖伊博士、田华静博士、宋璐博士、王鸿策博士、张淑华博士以及语言教学研究组的赵媛媛博士、杨瑞锦博士、胡楠博士共同参与讨论。
与会博士通过现状解析发现,人工智能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前沿技术方法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大语言模型、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自动语音识别等;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问答与聊天机器人、机器翻译、语料库、语言智能导学、语言智能测评等;主要应用成效体现在促进语言学习者的知识获取与技能习得、核心素养塑造、学习心理分析、策略行为发展等四个方面。随后,与会博士重点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英语图文推理、国际语言教育、多模态话语教学、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基于ChatGPT的教学设计等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赋能策略与方法,还讨论了AI时代外语教育研究的选题框架和方法建议。

随后,与会博士围绕大学英语课堂中人工智能参与度、应用步骤及其教学效果展开热烈探讨,认为在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来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此次论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田华静 图片: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