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组**
2025年9月26日,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第79期青年博士论坛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组沙龙在学院五会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以 “基于Wampserver的现代汉语动趋结构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为核心主题,为学院师生搭建了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沙龙由高晓玲副院长主持,张淑华博士主讲,近40位教师及研究生参与。讲座中,张淑华博士围绕“现代汉语动趋结构检索系统”为主线,从开发环境及技术介绍、检索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相关案例演示、软件安装操作、数据库构建等五个方面,系统讲解了如何运用PHP、MySQL等工具完成本地检索系统搭建,并分享了自身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感悟。
在技术解析环节,张淑华博士首先清晰梳理了检索系统的整体结构,通过形象比喻阐释Wampserver与Apache、MySQL、PHP软件包的关联,让复杂的技术逻辑更易理解。通过对比HTML与PHP的差异,详细说明HTML前端静态页面的代码编写、指令设置,以及如何通过动态页面编写实现搜索功能,为参会者夯实技术基础。随后,张博士结合具体案例演示“指令在软件设计与页面格式定制中的应用”,并补充介绍AI辅助页面设计的操作方法;同时强调,检索系统设计的核心始终是语料本身,需重点关注语料标注与分类的全流程。
为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张淑华博士还围绕该系统的应用场景,从多领域展开案例分析:在教学领域,列举网上选课系统、在线学习网站设计等实例;在语言学领域,聚焦平行语料库研制;在文学领域,则涵盖中文编码、汉语学习网站开发、诗词赏析系统设计等方向,全面展现系统的实用价值。讲座尾声,张博士针对软件安装进行“step-by-step” 拆解指导,现场辅助参会者完成软件安装与基础使用,确保技术知识落地。

交流互动环节,张淑华博士耐心解答师生提出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现场反响热烈。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对Wampserver检索系统的认知,更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清晰思路,对推动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与数字技术的交叉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文字、图片:王鸿策)
**跨学科组**
2025年9月18日下午13:30,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第79期分论坛跨学科组研讨会在第三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以“AI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实践”为核心议题,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推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地,为外语教学创新发展提供思路。研讨会由李雅博士主持,王亚庆、靳冠辉、王露阳三位博士参与了讨论。
在主题分享环节,四位博士结合自身教学领域与研究实践,围绕AI赋能外语教学的核心方向展开深入讲解。李雅老师重点介绍了AI辅助生成多模态教学资源的创新实践。她通过第二外语课程的具体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运用AI软件生成知识图谱、动态图片和数字人教师等教学素材。这些创新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王亚庆老师聚焦智能写作辅导领域,通过批改网的演示,全面展示了AI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种功能。包括语法智能纠错、表达建议优化以及篇章结构分析等,体现了AI技术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有效辅助作用。王露阳老师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了AI在跨文化语境构建与内容生成方面的应用潜力。靳冠辉老师以个性化语言训练为主题,介绍了基于AI的语音识别与实时反馈工具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的实际案例,强调了技术对实现分层次、个性化训练的重要作用。
整场活动内容案例丰富、工具实用,从多个维度展现了AI技术正在如何深刻改变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变革。最后,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图片:李雅)
*俄语组**
2025年9月8日晚七点,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第79期分论坛俄语组在俄语系举办了以“基于知识图谱的俄罗斯文学课程建设与实践”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聚焦新时代背景下俄罗斯文学教学的创新路径,探讨如何将知识图谱技术有机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推动文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由俄语系主办,陈嫄老师参与,张玉伟、余芳、马洛丹三位老师担任与谈人。
张玉伟老师以“知识图谱构建与俄罗斯文学史教学融合路径”为题,系统介绍了在《俄罗斯文学史》课程中引入知识图谱的实践经验。张老师指出,通过将作家、作品、历史事件、文学流派等要素进行可视化关联,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余芳老师则从“文本细读与知识图谱的互补性”角度出发,探讨了知识图谱在文学文本分析中的应用边界。她认为,知识图谱虽擅长宏观结构呈现,但文学教学的核心仍在于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马洛丹老师的发言聚焦于“知识图谱驱动的课程评估与个性化学习”。她提出,通过嵌入知识图谱的学习管理系统,可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识别其在文学知识网络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在互动环节,三位与谈人就“知识图谱是否会导致文学教学机械化”“如何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知识图谱应作为教学助手而非教学替代,其核心目标在于释放教师精力,回归文学教育的本质——培养具有跨文化理解力与批判思维的人才。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未来,俄语系将持续推进“技术+人文”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为俄罗斯文学课程建设贡献郑大智慧。
(文字、图片:余芳)
**翻译研究组**
在当今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翻译不仅是语言沟通的桥梁,更是推动区域国别研究走深走实的重要手段。2025年9月25日下午6点,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翻译研究小组在学院第1313会议室举行了圆桌论坛。本次圆桌论坛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与翻译实践”中的交叉问题展开,张庆彬、连蓉、赵玉倩三位博士结合自身研究特长展开了深入发言。
张庆彬以黄河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地域文化如何在翻译中体现独特性。他指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其在国际传播中需要通过灵活的翻译策略展现出历史厚重感与文化张力,同时避免因直译导致的理解偏差。
连蓉从诗歌翻译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在处理诗歌跨文化传播时的挑战与方法。她指出,诗歌语言高度凝练且富含文化隐喻,译者既要保持艺术韵味,又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强调了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性。
赵玉倩聚焦于外交翻译,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翻译在国际关系与跨文化沟通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外交翻译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国家形象和政策立场的体现,因此在译介过程中需要兼顾语言准确性与外交语境的敏感性。
最后,围绕“如何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可译性”“诗歌翻译中的再创造”“外交翻译中的政治敏感度”等话题,各位博士展开了自由交流。
本次论坛气氛浓烈,三位博士一致认为,区域国别视域下的翻译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需要青年学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与实践路径,进一步推动了我院翻译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发展。


(文字:赵玉倩,图片:张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