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我院青年博士论坛第82期活动圆满举行

**德语组**

2025年10月30日下午,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和德国文化中心成功在学院五会举办青年博士论坛第八十二期活动。本次论坛邀请德国明斯特大学汉学系暨东亚研究所莱因哈德·艾默里希(Reinhard Emmerich)教授和于宏博士为我院师生作专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高晓玲教授和德语系主任时晓副教授主持,德语系全体师生参加。

高晓玲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学术交流围绕“欧洲启蒙运动前之中国形象”展开,对于深化我院区域国别研究视野、推动跨文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德语世界的汉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形象的建构逻辑具有重要启示,希望师生在今后的学术选题与研究路径中加强相关领域的关注与思考。

在首场讲座中,艾默里希教授以“欧洲启蒙运动前之中国形象”为题,梳理了从古希腊到十八世纪欧洲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认知演变。他指出,早期希腊文学中出现的“世界边缘的理想国度”奠定了欧洲关于东方的乌托邦想象;到罗马时期,这一想象被具体化为“赛里斯人”,象征着遥远而文明的东方。中世纪的欧洲延续了这种象征性理解,将东方视为神秘而难以抵达的他界。十三世纪以来,随着欧亚交流的加强,现实接触逐渐取代了神话式想象。马可·波罗的游记让中国进入欧洲的知识视野,随后十六世纪以来的航海与地理记述推动了对中国社会与制度的系统认识。至十七、十八世纪,跨文化交流带动了欧洲思想由想象走向理性,关于中国的研究成为探讨文明秩序与世界体系的重要参照。艾默里希教授指出,这一长期的观念转变体现了欧洲从文学想象到经验理性、从间接认知到开放视野的思想历程,为启蒙时期的世界观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场讲座由于宏博士主讲,主题为“德国汉学的历史与现状”。于宏博士系统介绍了德国汉学的起源、发展及学科形成过程。他指出,德国汉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启蒙时期至二战前的学科奠基、二战后的重建与拓展,以及1990年以后的新趋势。早期汉学以文献译介和思想研究为主,二战后逐步形成跨学科的人文学科体系,近三十年来又日益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研究。于宏博士特别强调,德国汉学家在儒家经典、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的翻译与阐释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欧洲学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讲座还介绍了德国汉学教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国际汉学中的地位,指出德国汉学既是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

两场讲座内容充实、脉络清晰。两位学者的精彩报告为师生提供了深入理解中欧学术交流史的重要视角,拓宽了研究思路,激发了浓厚的学术兴趣。交流环节气氛热烈,师生踊跃提问、积极互动。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欧洲中国研究传统的认识,也为学院进一步推进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对推动外国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文字:刘菁、高春阳,图片:黄宇阳)



下一条:台湾世新大学李功勤教授讲座纪要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