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首页 > 资料信息

新时期加强公民教育的对策探析

文章作者: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次数:

新时期加强公民教育的对策探析

侯志强

[摘 要] 新时期,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都依赖高素质的公民。加强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公民教育缺乏准确定位和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公民教育方法单一,公民教育不尽如人意。加强公民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强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制定系统的公民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公民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改进各级学校公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创建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形成浓厚的公民教育氛围,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公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公民;公民教育;公民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握战略机遇,确保到 2 0 2 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主席也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些目标都依赖高素质的公民。世界历史反复证明,公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建设的成败。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民教育指的是旨在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一些知识教育;广义的公民教育则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的、明达的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探索公民教育的意义、探寻加强公民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期加强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必然选择

公民特指拥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规定而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的自然人。公民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体质、品质和素养,它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个体基石,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弘扬民族精神,而且需要激发个体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公民教育,必将大大改变公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提升公民的参与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加强公民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实要求

首先,实施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充分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就要求公民具有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技能。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公民教育,才能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为合格公民,才能培育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技能,才能开展各项民主活动。

(三)加强公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不断加强公民教育。首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只有大力加强公民教育使公民具有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才能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在此背景下,就能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二、我国公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我国在公民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公民素质逐步提高,但是,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公民教育方面明显滞后。

(一)对公民教育缺乏准确定位

长期以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开展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对公民教育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

第一,把公民教育等同于公德教育。公民教育不仅包括公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等。第二,把公民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从公民身份的角度,而是更多地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对社会成员进行灌输和说教,忽视了公共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使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产生厌恶与排斥。”第三,把公民教育与传统德育混淆。传统德育主要是伦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同时必须包括政治教育、法律教育。传统德育以特定道德理想作为教育目标注重培养道德高尚的圣人,公民教育则面向平民,注重将普通人培养为合格公民。

(二)政府相关部门对公民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01 0- 2020 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是许多地市领导对公民教育缺乏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对于开展公民教育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及时制定加强公民教育的政策或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公民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落到实处。

(三)缺乏完整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缺乏完整、系统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缺乏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纵向分层设置的公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在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渗透了公民教育的部分内容外,其他课程很少渗透平等、民主、宽容、理性等公民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公民。

(四)公民教育方法单一

虽然,近年来各级学校开始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公民教育,但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一言堂”讲解,学生被动、消极学习,师生缺乏互动,学校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也经常流于形式,学生对公民教育缺乏亲身体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公民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制定系统的公民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科学定位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当将“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新型公民”作为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往往注重知识教育,忽视成人教育,公民教育始终处于教育“盲区”。因此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切实抓好公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第三,制定系统的公民教育教学体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公民教育体系。在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以外,还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开设有关公民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二)转变执政理念,发挥各级政府在公民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加强公民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一,转变执政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民对社会热点问题普遍关注,公民社会正在悄然兴起,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应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以民为本,引导公民理性表达政治诉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第二,对于公民教育要给予政策支持。“政府要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有利于调动学校、社区、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参与公民教育的政策与措施;要制定相应办法,通过荣誉授予、物质奖励等方式激励民众接受公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公民意识,提升公民行为能力,还要及时了解、发现公民教育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集思广益,妥善解决相关问题引导公民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第四,积极筹措公民教育经费,加大投入力度。

(三)改进各级学校公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发挥学校在公民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是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机构,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肩负着全面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第一,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率先垂范,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在实践过程中首先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以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第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不断创新。除了开设公民教育、公民学、公民与社会等专门课程之外,还应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第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开展公民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知识学习方面,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公民教育的实践环节。

(四)创建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形成浓厚的公民教育氛围

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加强公民教育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形成浓厚的公民教育氛围。第一,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宣传公民教育相关知识,及时报道有关公民教育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引导社会公众培育公民意识、理性行使公民权利、自觉承担公民责任。第二,发挥基层社会组织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第三,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公民社会的形成营造良好、宽松的社会气氛,推动公民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第四,探索公民教育的隐形教育模式,增强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红色旅游景点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隐性教育的形式开展公民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五)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公民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放眼世界,很多国家在公民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我国的公民教育有借鉴意义。美国尽管历史短暂,但非常重视挖掘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经验,我国公民教育也要重视挖掘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设置连续一贯的公民教育课程,注重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培养。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要求官员要率先垂范,做道德模范;从幼儿教育抓起,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不断推进公民教育法制化,为公民教育构建法律保障。我国开展公民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还要从官员抓起,各级政府官员应当从自身做起,做模范公民,也要大力推进公民教育法制化,为公民教育构建法律保障。法国公民教育强调多学科渗透,不断更新公民教育的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我学习能力。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公民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律来保障公民教育社会参与的正常进行。我国开展公民教育,也应该加强公民教育的制度建设,增强学科交叉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加强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