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首页 > 资料信息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道德建设

文章作者: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次数:

发布时间: 2008-10-20 10:00 来源:光明日报 王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努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本文拟从科学定位、战略创新和重大成果三个方面对中国道德建设30年作一回顾。

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

回顾中国道德建
 30年,其逻辑起点即是关于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道德建设,首先要对社会道德做出准确评估。19793,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过去的十来年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粉碎四人帮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他们的流毒在某些范围内还不能低估。这种情况,同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需要极端不相适应。为此,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

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关键在于对道德建设做出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1979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贺词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部署。他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

1980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突出强调了道德建设问题: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曾多次郑重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则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1986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道德建设的层次性作出定位: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1996 10 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更全面地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说,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道德建设,必须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这就是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定位。

道德建设的战略创新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道德建设呈现出四大战略创新。

一是提出以德治国方略。20011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世纪所提出的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列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

二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20019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邓小平理论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的结果;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三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34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发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践行,重在把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行为。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机制的日益完善,我国的道德建设与文明发展程度正逐步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是把道德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部分是以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标题的。这就突出强调了思想道德对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地位。《决定》对道德建设作出了富有新意的概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决定》强调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决定》基于现实主义立场,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则被强化为道德建设的目标。

上述内容,生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战略部署的创新。

道德建设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即2008年,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这两大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无愧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0年的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抗震救灾精神5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以灾情为最高命令、以救灾为神圣使命,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展现了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作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攻克道道难题,化解种种风险,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

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也往往能推进人们道德品质与道德境界的升华。温家宝同志说:一个民族付出的必定会以民族的进步得到应有的补偿。我们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是更为宝贵的,而且是更为长久的,将永远留在灾区,留在全国人民心中。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奥运精神。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获得巨大成功,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历时七年的奥运筹办过程中,我们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形成了以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奥运精神奥运精神同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是170万名志愿者,是奥运史上志愿者最多的一届。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尽职尽责、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个岗位的工作,始终以默默的付出、真诚的微笑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是奥运精神的生动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是道德追求,是价值认同,志愿服务的过程是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次奥运志愿服务行动中,许多志愿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传播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这种伟大的志愿精神奥运精神成为我国道德文明程度大大提升的重要标志。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发布日期: 200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