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w

       首页 > 资料信息

加强公民教育建设民主政治

文章作者:CSCE 访问次数:

加强公民教育建设民主政治

崔贞姬

2007年 月 25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更好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自 2001 年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建设任务,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到这次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视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视野,这既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回归与遵循,也是对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所做出的积极的回应。这样一种科学明智的战略选择,不仅将把中国社会主义文明进程整体性地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将在一个新的时代层面上创造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党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之一,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总结历史经验、面对未来的思考结果,更是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战略选择。因此,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稳定发展等问题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和阐释,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就如何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一实际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和阐

述,认为主要包括:政治民主化,即不断完善各项民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依法逐步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政治公开化,即增强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政治活动除涉及国家机密外应当尽可能公开,使人民能够更加了解政治过程;政治法治化,即建立尊重人格、自由和进取精神的法律体系,明确政治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强化政治主体的法律意识;政治科学化,即建立科学的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应用科技成果,科学地计算成本和收益,尽量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政治高效化,即政府、政党等政治主体能够从时效和实效上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把握和利用每个时机;政治清廉化,即建立、健全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遏止权力异化和腐败现象;政治文化世俗化,即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化和法理化的政治文化,并通过政治社会化,使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使政治文明具有灵魂和精神支柱。还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及其现代化这一角度进行思考,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独特性在于:在社会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上侧重于社会,并以社会对个体的控制为中心和基本价值取向;在制度设计上建立起以君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在政治整合方面比较依赖于意识形态。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化相应地面临三个问题:其一,从对个体的控制转变为以人民主权为中心;其二,建立现代政治体制,重新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三,在政治整合方面更加依赖于政治法律体制转变。

上述这些讨论和研究都是富有建设性的,也必然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所裨益。但这些观点更多是从“物”的角度对政治文明进行阐释,而缺乏把“人”纳入政治文明建设的视野中。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切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切社会实践的受益者也必须是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公民政治素质,才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根本之道。否则,虽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却缺乏追求的动力;虽有权利理念,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虽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却不会自觉地实践;虽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司法制度,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也正因为这样,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良好的公民素质包括理性的政治思维和自觉的政治行为两方面,前者是良好的公民素质的逻辑起点,其基础和核心是公民的权利意识;而民主制度的实现和发展不仅需要人们的认可,还需要人们积极地参与。可见,深入研究公民教育,并将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需要进一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加强公民教育,对增强公民的社会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启发民主觉悟、营造法制环境、树立公德“公心”意识、培养健康心态、确立公共生活观念、维护公共生态环境、提高公民发挥自身潜能的能力、塑造合格公民、贡献公民、成功公民等,不仅具有安定社会和维持社会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因素是决定我国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合格公民意识的普遍缺乏,民主政治素质有待提高,相当多数的公民对于如何行使自己权利缺乏明确意识。与之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公共生活责任意识还比较薄弱,这无疑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2、加强公民教育是学校进行社会教育的大平台,学校应当把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放在重要的

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四有”合格公民。合格公民价值应当说是现代国民教育制度的根本价值,所有的知识教育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民主政治建设依靠公民的政治水准和民主智慧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依靠公民的文明开发和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物质文明建设依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及将此责任感付诸实施的能力。学校在参与我国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学校教育仅仅限于“知识公民”的培养,而不将合格公民、奉献公民、成功公民的价值目标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决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现代公民。公民教育是在服务和指导社会生活的同时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的活动,只有通过社会活动,在各种公民实践生活中才能唤起学生的公民意识,训练学生的公共生活技能,养成学生的公民生活习惯。在公民资格教育和成功公民教育中,才能够真正使学生懂得他们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扩展政治远见,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充满自信,才能够自觉自愿而且有能力地承担起公民的各种社会责任。

3、加强公民教育研究是面向世界与世界公民教育接轨的需要。虽然世界各国对公民教育的

界定不一,总的讲来,公民教育指的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教育,是一种协调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公民的政治、经济、法律和道德社会化。世界各国开展的公民教育内容概括起来为: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教育、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教育、公民法律纪律知识与守法维法能力教育、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教育、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公民公共生活观念和社会能力素质教育、公民身心健康卫生素质教育、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公民个人性格和行为习惯教育等。对于这些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论成果,要认真地学习、深入地分析,对于那些反映人类共同需要、共同心理,共同美感、共同时代精神的公民教育有益成果,我们应该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使之与我国的公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公民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