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读后感

一粒沙里见世界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读后感
                                                  张燕燕
 
   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心灵产生的悸动。有一次闲来无事逛书城时,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现在想来吸引我眼球的首先就是这本书的名字:《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无论是昔日丰臣秀吉觊觎大陆而两次入侵朝鲜,还是后来二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为制霸全球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无一例外的向世人展示了日本人对外扩张的倾向。所以看到“缩小意识”这个观点时觉得很新鲜,心中不免为之一动。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作者是位韩国人!
   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这本书。作者从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实质,让人感触颇深,回味久远。
   与中国人喜欢大的东西的倾向不同,日本人偏爱小巧的东西。每年5月5日儿童节(以前特指男孩节,现泛指儿童节)要到来时,会有很多的人到商场给小孩买五月人偶、鲤鱼旗等礼物。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小巧玲珑的迷你型商品了。日本著名的出版社岩波书店推出的小型图书岩波文库本,据说无论多大的书都可以缩小成一本,颇受读者的追捧。此外,著名出版社三省堂出版的袖珍词典,容量不亚于大辞典但大小可以放到手上,小巧精致而且实用,非常畅销。甚至连日本的民间传说中的主人公也多是小巨人,无论是将碗当船、将筷子做船浆、把缝衣针插在麦秆上做大刀、勇敢地只身渡海前往京城寻梦的一寸法师,还是从桃子里生出来却勇敢无比、智斗恶魔的桃太郎、从竹子里长出来仅三寸大小、只能养在篮子里的美貌绝伦的小女孩辉夜姬等无一例外都是小巧的形象。它们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小巧的东西就是可爱的、美好的、惹人怜爱的。
在日本随处可见套盒、套锅、套盆等套盒式器皿。大的容器里面套一个稍小的容器,稍小的里面再套一个更小的,就这样只要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一个套一个,哪怕十几个容器最后也能收到一个容器里,如此一来便节省了空间,便于整理,也方便携带和搬运。这种将东西制作成套盒式,既简单又方便携带的意识不正是缩小意识的一种体现吗?
    据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扇子起源于中国,最早是椭圆形的,称为“团扇”。团扇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将其改造后发明了折叠扇,小巧精致。并且将喜欢的风景、美人等画到扇面上,折起来放到手里甚至袖子里,可以随时带在身边,一旦打开来,美景、美人便立刻呈现于眼前。于是,折叠扇很快风靡日本甚至整个世界,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尤其是风雅之士的青睐。这种折叠意识充斥于日本社会的角角落落。将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隔板折叠起来发明了世界上最节省空间的拉门;将灯笼改造后,发明了便于收藏的折叠式灯笼;将从德国进口的伞改造后日本人于1950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把折叠伞,并进一步改造,将其变得更短、更小,相继发明了二段折叠、三段折叠伞,使得伞也可以缩小成怀中之物了。前不久日本人又发明了世界上最轻的折叠自行车,仅有5.7公斤,女性一只手就能轻松拎起来。可见日本人一看到东西就会产生将其折叠起来缩小化的意识在日本社会是根深蒂固的。
   此外,日本人还喜欢把大的东西做小,把小的东西制作的更小巧精致。世界上最早生产家用电视、收录机的企业并不是日本,而是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但是使其走向小型化的是日本的索尼公司和V-公司。在“小型化”的指导思想下,日本人生产出了世界上最轻、最小的收音机、袖珍计算器、照相机、最小的摩托车(全长仅17.5厘米、重1.7公斤)等。这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可以说都源自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这种缩小意识从日本人传统的居住空间上也可以略见一二。日本人传统的住房观与空间感很独特。据说中世纪日本庶民的住宅小的有1.5坪,大的也只有35坪,平均是5坪。日本特有的榻榻米不仅是铺在房间里的材料也是计量空间的基本单位。早在16世纪末就有按榻榻米分配、建造房屋的做法,据说古代在京都,房屋税的多少是按榻榻米的张数来决定的。日本传统的茶室都是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甚至还有人更喜欢三张、两张、一张半大小的茶室。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一群人挤在这种火柴盒式狭窄的空间里,无法舒展身体,憋屈、难受,哪还会有心思静下心来品味茶道的精神和真谛呢?而这正是日本人的独特之处。比起宽敞、开阔的空间来,他们更喜欢这种狭窄的空间。狭窄的空间更能使他们心绪平静下来,更容易回归宁静,产生如同在母亲子宫里般的安全感。一旦来到广场这样宽阔的地方,很多人很容易产生恐惧心里,如同放了气的气球一样失去判断力,容易坐卧不安、心绪不宁、焦躁、恐惧,不知如何是好,没有安全感。
   其实静下心来细想一下,对于作者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诸如对于封闭空间中产生的安全感的偏爱在我们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小孩不听话或做了错事时,好多家长往往会吓唬孩子:“再不听话就把你赶出家门,把你丢到外边,不要你了!”孩子们一听到这话往往都会害怕、恐惧,都会有所收敛。可见,在孩子的意识里,家这一封闭的空间是温馨、安全的象征,而家以外的“外边”是开阔的,缺少安全感,充满危险和变数的。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大人忙着搬家,无暇顾及我。我就一个人在屋子里到处跑着玩,跑累了,后来就钻到地上卷成卷儿的凉席里,呼呼大睡起来。晚上吃饭的时候,家里人才发现我不见了,一下子惊慌失措起来,一家子人到处找,找了大半夜也没找到我。顿时阴影笼罩了全家,大人们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都以为我八成是被人拐走了。后来妈妈无意中收拾席子时,在席卷儿里发现了酣睡的我,全家又惊又喜。现在想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钻进卷成一团的席子里,就等于把自己围了起来,同外界隔离开了,外边的人就不会注意到自己,也就不会有人能伤害到自己,无疑是个安全的好地方。
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大多数人往往都会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看到它的存在也很少会花心思去思考现象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读书如同交友,读好书如同饮美酒,品佳肴,赏美景,令人如沐春风、茅塞顿开,眼前豁然开朗。看完这本书,我深刻的感受到,用心去观察世界,用心去思考的重要性。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种种文化现象大多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我们却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现象或是事实来简单了解,很少去问个为什么,更不要说主动去思考它所反应的文化实质了。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件小小的事情背后往往暗含着大道理,它等着有心人去思考去发现。做个勤思考的有心人吧,这样才能发现小世界里的大不同。
 




上一条:我院女职工工作受到学校表彰

下一条:吃什么预防教师职业病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