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会议综述|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第二十届年会

    2025年10月18日-19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第二十届年会暨“文学何为?——来自德语文学的思考”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来自全国3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大学,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德语文学研究的使命、价值与未来方向。

    10月18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高晓玲主持。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王海杰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郑州大学及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德语专业的发展情况。他指出,“文学何为”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命题,探讨这一问题体现了中国德语文学研究者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对于推动外国文学学科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郑州大学王海杰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平在致辞中感谢郑州大学的精心筹办。他指出,在数智时代的变革中,人文学者应以批判性态度面对技术进步,在拥抱创新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德语文学研究应立足“以人为本”,通过教育与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在学术交流中延续德语学科的严谨传统与思想深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李永平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主旨报告环节,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建文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晖在主旨报告中聚焦德国作家德布林的《亚马孙河》三部曲,探讨其如何以跨文化视角回应西方中心主义。报告指出,作品揭示了殖民历史的创伤与文明冲突的根源,展现了全球南方的文化自觉与精神追寻,凸现出全球南方文学和全球北方文学的分野并非在于地理,而是在于社会层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张晖

    复旦大学李双志教授的主旨报告《从卡夫卡到多和田叶子:德语文学的当代重构》梳理了德语文学从现代性危机到后人类叙事的发展脉络。他指出,卡夫卡对现代人精神异化的书写深刻影响当代文学,而多和田叶子以移民作家身份延续并拓展了陌生性与边界性主题,展现德语文学的当代创造与转型。

    复旦大学李双志

    北京大学胡蔚副教授以《显明的秘密:歌德〈西东合集〉中的跨文化诗学与神秘主义象征》为主题发言,从哈菲兹对歌德的启发出发,探讨作品如何在主题、语言与象征层面实现东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她指出,《西东合集》通过融合性象征语言开辟了新的审美空间,是“世界文学”理念的重要实践。

    北京大学胡蔚

    南京大学卢盛舟副教授的报告《民族认同、“旧帝国”与海外日耳曼学:以〈赫尔曼战役〉为例》从接受史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克莱斯特作品的复杂命运。他指出,该剧因直接描写战争暴力而在德国学界评价不一,却在海外持续受到重视;其中的民族认同主题既关乎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折射“旧帝国”遗民的身份困境。

    南京大学卢盛舟

    依据与会学者提交的发言摘要,本届会议围绕五个主题设置了多个分论坛。讨论内容涵盖古典与现当代文学、战争与文明反思、科技与人文融合等多个方向,展现了当下中国德语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18日下午的教师分论坛设四个单元,主题脉络由经典回溯到当代思考。第一组“古典文学”分论坛聚焦德语文坛的奠基性文本与思想传统,从莱辛、克莱斯特到维兰德,探讨启蒙理性与诗学革新的关系,以及德语文学“由古及今”的持续生长。第二组“现当代文学”延续这一线索,将研究重心转向现代社会的政治、历史与媒介语境。报告从克拉考尔、布洛赫、托马斯·曼、巴赫曼等作家的文本出发,分析文学如何在现代性危机与历史记忆之间寻求表达空间,并通过跨媒介和后人类视角揭示文学在当代语境中的再生力。第三组以“东西文明互鉴与战争反思文学”为主题,探讨文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回应历史创伤与文明冲突。与会学者从战争记忆、民族身份与文化理解等角度出发,揭示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与集体记忆重建中的独特作用。第四组“德语文学教学与科技人文”转入实践层面,聚焦文学教学创新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反思。报告围绕跨媒介教学、AI语境下的伦理问题及文学教育的未来展开讨论,体现出外语教学与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与前瞻思考。

    教师组第一分会场

    教师组第二分会场

    教师组第三分会场

    undefined

    教师组第四分会场

    19日上午的圆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平主持。北京大学黄燎宇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建文教授、北京大学谷裕教授、清华大学张叶鸿副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王凡柯副教授围绕“文学何为”主题展开深入对谈。与谈嘉宾从文学学科的内在价值、数字化时代的研究方法及文学与人性的关系等方面分享见解,讨论气氛热烈,思想交锋激发出新的学术灵感。

    undefined

    圆桌会议现场

    当日下午举行学生分论坛,共设四组,与教师分论坛形成呼应。第一组“古典文学”关注经典作品的现代阐释,第二组“现当代文学”与“战争反思文学”探讨文学在历史创痛与伦理困境中的表现,第三组“东西文明互鉴”审视中西文学传统的互文关系,第四组“科技人文与修养”聚焦技术理性与文学伦理的对话。青年学者们的发言显示出扎实的文本功底与鲜明的时代意识,为大会注入了生机与思辨活力。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畅主持。北京大学黄燎宇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成果,勉励青年学者坚守文学研究的深度与独立精神,并对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在会议组织中的细致筹划表示感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李永平邀请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高晓玲教授致辞,对会议的圆满举行表示祝贺。随着热烈掌声响起,大会圆满闭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徐畅

    北京大学黄燎宇

    郑州大学高晓玲



    下一条:廿年再聚首∙ 青春不散场

    关闭

    联系我们  |  院长信箱郑州大学山东大学  |  浙江大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