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组**
2025年4月8日下午1点,英国文学小组在外院多功能厅就“19世纪英国文学思潮”一题展开讨论,本次论坛聚焦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的多元思潮,深入探讨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余波、社会批判与女性书写等核心议题。
在讨论过程中,袁洋博士以《狄更斯的城市叙事与工业时代的道德困境》为题,剖析了《雾都孤儿》《艰难时世》中对底层群体的文学再现如何折射社会矛盾。她指出:“狄更斯通过‘边缘者’的视角,将伦敦的贫民窟转化为批判资本异化的符号,其现实主义笔法兼具人道关怀与激进色彩。”李星博士从生态批评角度重新解读了华兹华斯晚期诗歌与维多利亚自然书写的关系,提出“后浪漫主义的自然观实为对工业化的隐性抵抗”这一观点,引发小组其他成员的热议,她们借此就“文学能否超越时代局限参与社会改造”这一话题进行了延伸讨论。陈辉博士通过分析《简·爱》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揭示了19世纪女性作家如何以“伪装的自传体”突破男性主导的文学范式。她强调:“勃朗特和艾略特笔下的女性角色不仅是反叛者,更是新伦理的建构者,其叙事策略暗含了对‘家庭天使’意识形态的瓦解”。
19世纪英国文学不仅是历史的镜像,更为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矛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小组成员通过对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思潮进行研讨,发现了各自研究方法和认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盲区,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自的研究。


(文字:李星,图片:袁洋)
**美国文学组**
2025年3月27日下午15:30,第七十五期青年博士论坛美国文学小组讨论会在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多功能厅内举行。本次论坛邀请美国文学领域的青年博士学者,围绕基于大模型技术预测的国家社科基金前沿热点展开了专题研讨。
各位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学术专长,就预测选题的学术可行性、理论价值与创新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周雪松副教授指出,虽然大模型预测国社科热点话题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参考,但目前看来这种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她指出预测主要依据往年获批项目的题目来推测今年的热点,然而社科研究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单纯依赖历史数据可能无法准确捕捉最新的研究动态。张雯副教授对预测题目的表述规范性提出了质疑。她认为,部分预测题目存在表述不规范、表意不明、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可能给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困惑,难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的方向性指导。


其他三位博士对预测的具体话题发表了个人见解。康雅丽博士对预测中的情感相关话题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她认为,情感研究在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探讨情感与文学、情感与社会等关系,可以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新的视角。袁杰博士关注后人类话题,他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后人类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通过探讨人类与机器、人类与人工智能等关系,可以为我们理解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刘哲博士则表达了对科幻类话题的见解,她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关于科幻研究的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以便为我国的科幻创作和研究提供更加坚实的学术支撑。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提供了前瞻性参考,而且为与会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
(文字、图片:刘哲、张雯)
**文学国关组集体活动**
2025年4月8日下午13:30,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第七十五期青年博士论坛在第五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张雯副教授担任主持,主讲人Ezio Puglia博士做了题为“The Black Veil or the Ghostliness of Things in Literary Criticism: An Ontological Inquiry”的报告。该讲座聚焦美国文学巨匠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短篇《教长的黑面纱》,对小说中极具象征意味的“黑面纱”意象展开了多维度阐释。
Puglia博士立足文本细读,提出“黑面纱”兼具寓言性符号与象征性符号的双重特质。该意象既暗喻人性中潜藏的罪恶意识,映射霍桑的宿命论思想,又作为神秘主义象征符号独立存在。通过系统梳理G. P. Voigt、E. Crews、J. Saunders、J. H. Miller、E.A. Dryden等批评家对黑面纱的多元解读,Puglia博士主张回归符号本体研究。他认为黑面纱作为具象化的文学符号,其物质属性所引发的群体性心理震颤,精准揭示了宗教信仰与迷信心理交织的生存困境。Puglia博士指出黑面纱符号具有双重认知悖论:既作为存在本质的显影剂,又构成认知障碍的遮蔽物。霍桑通过多重视角转换与语言模糊化策略,刻意维护了符号的神秘性,这种创作手法与其整体文学观形成互文关系。
在评议环节,张雯副教授指出Puglia博士对霍桑批评体系的创新性发展及其文本细读方法的示范意义;周雪松副教授从物质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将黑面纱的物质性特征与当代文学批评中的物性理论相勾连;陈辉博士则指出该研究的理论基点可能根植于英美文学批评传统中对象征与寓言的范式区分,强调象征符号的物质本体性。Puglia博士对与会学者的提问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本次讲座吸引了外语学院众多青年学者参加,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刘哲、陈辉,图片:张雯)
**翻译研究组**
2025年4月3日下午,我院青年博士论坛翻译研究组在第三会议室进行了“学院翻译学科发展圆桌论坛”主题活动,张庆彬、赵玉倩、连蓉三位老师作为与谈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伊始,张庆彬老师对学院翻译学科的重要成果积累进行了简要陈述,并强调了翻译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翻译学科作为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数智时代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为翻译学科发展带来新挑战与新机遇。随后,三位与谈人就日常科研和教学实践分享了个人体会,认为数字人文翻译学研究呈现出强大的发展态势,为翻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第一,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推进课程改革,重建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数智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结合当下数字人文手段,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在科研方向方面,要构建高效能、跨学科科研团队,共同寻找科研突破口,结合时代需求和前期基础成果,挖掘潜力方向,推动课题成功立项和科研精诚合作。最后,三人还就学院现有翻译团队的规划与建设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未来须继续追求达成合理的人员配置、明确的角色定位、良好的协作机制,通过优化团队结构和协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学院翻译学科的整体实力。
本次圆桌论坛气氛热烈,与谈三人畅所欲言,达成了有效交流,是学院翻译学科的规划与建设的良好尝试。
(文字、图片:连蓉)
**外语教学研究组**
2025年4月3日下午1:30,我院青年博士论坛之外语教学研究组于外语学院多功能厅成功举办了第75期分论坛活动。本次圆桌论坛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研究组赵媛媛博士、杨瑞锦博士、庞培博士以及胡楠博士共同探讨和分享了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利用AI技术分析学生需求、优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互动性展开讨论,共同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机遇,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胡楠博士探讨了AI工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她以《AI工具对英语文学课堂中EFL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影响:一项干预研究》为依据,详细解读了AI技术在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显著效果。这项为期8周的干预实验表明,使用ChatGPT-3.5、SummarizBot等AI工具的学生,在分析和评估复杂文本方面的能力较传统教学方法有了显著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进步尤为突出。胡博士强调,AI工具所提供的个性化反馈和互动学习体验,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还能促进更深入的认知加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她呼吁教育界更多地将AI工具融入课堂教学,并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培训,以充分发挥AI工具的教学潜力。
赵媛媛博士分享王海啸教授于2024年底发表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的论文《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究——以“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该论文给教师以启迪,GAI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GAI可用于课程设计,帮助教师生成符合教育要求的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通过内容生成,GAI能够创建高质量的教学材料和示例,从而增强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实用性。此外,GAI支持个性化学习,能够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评价方面,GAI可实时评估学生的写作和学习表现,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提升。最后,GAI还可以辅助组织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这些方式,GAI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
杨瑞锦博士分享了Alharbi(2023)的论文:《AI在外国语言课堂中的应用:自动化写作辅助工具的教学综述》。文章通过系统综述104篇文献发现,AI写作工具可分为自动化写作评估(AWE)、实时纠正反馈(AWCF)、机器翻译(MT)和文本生成(如GPT-3)四大类。研究指出,这些工具能显著提升写作效率与准确性,但过度依赖可能削弱学生认知参与,且存在语境理解不足、学术诚信风险等局限。文章建议采取 “共存策略”,通过教师引导将工具融入课堂活动(如对比翻译练习),结合生态视角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批判性使用能力。该研究为教育者提供了工具分类、应用场景及整合策略的理论框架,同时强调了技术与人文互动的重要性。
庞培博士分享了郑春萍、于淼、郭智妍(2024)发表于《外语教学》的文章“人工智能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回顾与展望”。该文聚焦人工智能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回顾了近三十年135项国内外实证研究,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方法、典型应用场景、核心算法模型、主要应用成效、优势与挑战等五个方面制定了编码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开展了文献综述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前沿技术方法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大语言模型、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自动语音识别等。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问答与聊天机器人、机器翻译、语料库、语言智能导学、语言智能测评等。主要应用成效体现在促进语言学习者的知识获取与技能习得、核心素养塑造、学习心理分析、策略行为发展等四个方面。文章最后指出了该领域还可以继续探索的方向。
本次圆桌论坛为大学英语一线教师搭建了深度交流与探索的平台,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与理论探讨。外语教学组各位博士在论坛中达成共识: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其在教学中的潜力,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积极应对并克服其可能带来的局限性。
(文字、图片: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