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国关组集体活动**
2025年4月24日下午3:00,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教授郭红卫受邀在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第五会议室作题为“漫谈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艺术与体育”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高晓玲教授主持,我院中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共同聆听了这场学术报告。
作为我国知名体育史学者,郭红卫教授首先从自身的博士阶段学习入手,详细介绍了他个人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发展历程。郭教授指出,开展跨学科研究应成为当前青年研究人员积极尝试的路径。他从“sports”的概念内涵出发,展示了如何多维度运用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艺术等作品成功进行概念溯源,并最终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随后,郭教授详细分享了跨学科研究的心得与经验:一是细读经典文献,要善于阅读经典著作;二是重视图像资料,要善于分析隐藏在图像背后的历史细节;三是利用在线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多种数据库资源推动研究。最后,郭教授强调,当前体育史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较为匮乏,呼吁大家积极加入到体育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并为大家分享了外语学科如何与体育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想法。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就跨学科研究的方向、路径与方法等问题与郭教授展开了深入探讨。高晓玲院长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为学院推进外语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尤其是对于青年研究人员开展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
(文:靳冠辉;图:王亚庆、张雯)


**德语组**
2025年4月25日14:00,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德国文化中心、郑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青年博士论坛第七十六期系列活动(德语组)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黄燎宇老师在学院第五会议室做了题为“名为胜仗,实为败仗”?——谈谈赫尔曼战役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学术报告。本场报告由我院德语系主任时晓副教授主持。德语系教师、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现场聆听了讲座。
黄燎宇教授首先回溯了公元九世纪著名的赫尔曼战役,探讨了塔西佗的《编年史》对日耳曼尼亚的美化。随后,黄教授介绍了不同时期德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对赫尔曼故事的不同演绎。克洛卜施托克的《赫尔曼三部曲》突出德意志文化相对于两希文化的独立性;克莱斯特的《赫尔曼战役》书写赫尔曼战胜罗马军队的故事,激发德意志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民族意识;费希特的《告德意志同胞书》从多方面对战役的意义进行阐释,强调坚持德意志民族特性。黄教授认为,这些作品从政治、文化等维度塑造赫尔曼形象,反映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最后,黄燎宇教授提出,赫尔曼形象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意义,逐渐演变为政治神话。纳粹时期,赫尔曼形象被极端民族主义利用;而战后,德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有所排斥,体现出试图融入欧洲、淡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倾向。
时晓副教授表示,黄教授从赫尔曼战役谈起,探讨了各个时期的赫尔曼形象,反映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和身份认同问题,为德语专业的区域国别研究拓宽了思路和路径。与会师生就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德国在欧洲地位的看法等问题同黄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交流。本次讲座持续三个小时,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字:高春阳 张萱; 图片:黄宇阳)
**认知实验组**
活动一:2025年4月21日下午,我院青年博士论坛认知实验小组在视听中心眼动实验室2313举办了主题为“多模态双关语认知加工的眼动研究”的学术沙龙。金慧嫒副教授、李洁副教授、王艺臻副教授、姚源源副教授、韩艳方博士、尚亚博博士、叶亚飞博士、刘磊博士,以及俄语系主任顾俊玲副教授和外教Yulia出席参加了此次活动。各位青年学者分别就各自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此论坛聚焦图文多模态双关语的认知机制研究,通过创新性的实验设计,系统探讨人类在理解此类复杂语言现象时的动态认知加工过程。研究团队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精准记录受试者在解读多模态双关时的注视轨迹、停留时间等眼动指标,深入分析认知主体在不同模态信息之间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整合路径。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实验演示环节,邀请被试者参与实时数据采集,为后续分析提供支撑。与会的各位青年学者就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指标和研究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讨论热烈、学习氛围浓厚。
认知实验小组将以此次研磨会为契机,继续完善研究设计和各类项目申报书,开展更加深入地学术交流合作。
(文字、图片:刘磊、姚源源)
活动二:2025年4月24日下午,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认知实验小组在学院第三会议室举办了主题为“多模态话语研究中的数据循证”的学术沙龙活动。金慧媛副教授、李洁副教授、王艺臻副教授、姚源源副教授、韩艳方博士、刘磊博士、尚亚博博士、叶亚飞博士参加了此次活动。各位青年学者对多模态话语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着多模态研究与数字人文领域的持续融合,“数据循证”日益成为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重要方法论。认知实验小组聚焦数据采集、分析指标建构、认知验证与意义阐释等关键问题,深入探讨了数据与理论之间的互动机制,深化对多模态研究方法路径的反思与拓展。
在论坛上,各位青年博士依次发言,围绕如何在数据基础上推进理论建构,如何使理论有效回应现实语境中的多模态话语实践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青年博士论坛不仅为认知实验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有助于推动与会博士在多模态话语研究领域的深入研究。未来,认知实验小组将继续努力,在更多学术活动中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文字、图片:王艺臻)
**跨学科研究组**
2025年4月23日下午,由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青年博士论坛跨学科研究组和郑州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76期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靳冠辉博士主持,贺巴博士和王亚庆博士主讲,李雅副教授和王露阳博士参与。论坛围绕“中国外交与中东和平安全建设”主题,聚焦中国中东外交机制化进程与安全治理实践。

活动中,贺巴博士首先对中国外交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着重强调其在中东地区起到的作用。接着,王亚庆博士从中阿倡议入手,分析中国中东外交的重要意义。从“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再到“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外交为中东地区的安全、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贺巴博士聚焦中国在中东地区外交所面临的挑战,认为域外大国的地缘政治竞争、地区内部争端、对中国的期望压力等,都会影响中国在该地区有效发挥外交作用。

随后,各位与谈人就中阿关系、中国特色中东外交等方面展开讨论。李雅副教授指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活动可以看作是中国与全球南方合作的缩影,能够从中窥得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之道。王露阳博士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战略与其他域外大国不同,以发展促进安全,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靳冠辉博士提出中国在沙特-伊朗和解问题上展现了中国外交的角色定位:中立的调解者,这会为中国与中东各国展开全面合作提供有效助力。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王亚庆;图片:韩艳方)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组*
2025年4月24日下午,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第76期青年博士论坛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组活动在学院活动中心成功举办。本期论坛以“AI赋能的文献高效检索方法与实践”为主题,帖伊、田华静、宋璐、王鸿策、张淑华五位青年博士教师参与讨论。


本次沙龙采取“主题分享+互动研讨”的活动流程。在专题报告环节,张淑华博士分享了CNKI AI学术助手的智能研究范式。结合现场演示,她展示了如何通过自然语言对话实现文献智能聚类、研究综述和知识图谱构建,特别分享了基于大模型的文献发现和问答技巧。张博士强调:“研究者需要培养与AI协同工作的能力”。
王鸿策博士聚焦外文文献,详细展示爱思唯尔Scopus AI助手的科研应用场景。她强调该工具既能破解生成式AI在学术应用中的文献溯源难题,又可简化文献检索流程,辅助构建研究问题,并通过逻辑导图深化知识理解。王博士以具体研究问题为例,演示了Scopus AI从文献搜索、筛选到扩展思路的全过程。
在互动研讨环节,与会青年博士教师充分利用新掌握的AI检索工具开展指定课题的文献调研工作。通过实践,与会博士普遍反馈:“AI文献检索助手不仅能智能构建动态检索式,更能实现文献筛选效率的几何级提升,为科研工作带来显著助力。”
本次论坛活动响应学院推进数字人文建设的号召,助力青年学者把握智能时代的科研创新机遇。最后,论坛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图/文:张淑华)
*美国文学组*
2025年4月24日下午,由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主办的第76期青年博士论坛系列活动(美国文学组)在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高质量论文分享”为主题,周雪松、张雯、袁杰、刘哲、康雅丽5位博士通过圆桌论坛与自由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的实践路径。
周雪松博士与张雯博士在探究学术研究的创新路径与价值维度时,选取了《外国文学评论》2025年第1期冯立红教授的麦尔维尔《白外套》研究,以及《外国文学》2025年第2期周怡的门罗《沃克兄弟的牛仔》解读作为典型范例。冯立红教授的研究通过剖析麦尔维尔如何通过英国形象来想象、构建和修正美国身份,进而预言美国将在英美政治势力争夺中赶超英国,展现了文学文本与国族认同构建之间的深层互动;周怡对门罗作品的阐释从加拿大民族主义视角切入,为北美文学研究提供了跨文化比较的创新启示。这两项研究既示范了微观文本分析与宏观理论视野的有机融合,又体现了学术创新性与现实关照性的平衡,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学术参考价值。
在研究方法科学性方面,袁杰博士、刘哲博士和康雅丽博士主要关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实践。王卓教授在《外国文学评论》2025年第1期中对奥尔森《马克西姆斯诗篇》的研究,为与会者提供了地理作为认知方式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奥尔森通过“海洋和城邦”这两个对立又交融的地理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美国故事、宇宙故事和个人生活的融合与投射,这种方法论的创新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针对论文结构设计与写作技巧,与会者通过结合优秀论文案例,学习如何构建逻辑框架和优化语言表达。5位博士共同探讨了了如何从选题、论证到结论,构建一篇逻辑严密、表达清晰的学术论文,并着重强调了文献引用规范的重要性,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在学术规范与投稿策略环节,五位与谈人聚焦学术伦理规范,结合核心期刊的审稿机制,解析了投稿全流程操作规范,为以后的投稿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

(文字:刘哲,图片:靳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