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苏轼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构建东亚汉籍研究的学术共同体,4月13日,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郑州大学亚洲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承办的“域外苏轼文献汇编、整理与研究”学术工作坊(2025)成功举办。
学科特聘教授王连旺主持开幕式,亚洲研究院执行院长、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葛继勇教授对参与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院东亚研究团队的基本情况;河南日报高级编辑高亢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与苏轼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河南是苏轼政治抱负的实践地,更是其精神气象的涵养之所。域外苏轼文献,既是中华文明辐射力的见证,也为当代学术提供了“他者视角”的珍贵参照。从河南到世界,从汴京到纽约,苏轼的精神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符号。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河南的媒体始终致力于让苏轼精神“活”在当下;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域外苏轼文献汇编、整理与研究”的研究设想,并展望了今后的工作计划。
郑州大学文学院王建生教授主持上午的报告会,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四川师范大学阮怡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曹逸梅副教授、西南大学张志杰博士、北京大学谢文君博士、郑州大学王连旺、刘磊分别以域外苏轼文献汇编、整理与研究的整体思路与研究进展、韩国苏轼文献汇编整理的思路与方法、日本五山文学中的苏轼资料、越南苏轼文献调查记、江户时期的苏轼文献、域外珍稀苏轼评注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展、基于NDL古典籍OCR技术的东坡诗抄物整理试验报告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王汝娟副编审主持综合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上述报告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王汝娟副编审总结,周裕锴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从大的框架和思路上指出了“向上一路”;其他各位老师分别介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资料的收集整理的方法与进展,以及当前比较热门的数字化的情况。所谓“域外”,主要指东亚汉文化圈,大家目前所做的工作已经基本把东亚汉文化圈包罗在内,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域外文献由于种种原因,其收集和整理工作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相信在各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之下,会有更丰富的系列高质量成果问世。
河南大学范金晶博士、四川大学陶熠副研究员分别主持下午的学术研究版块,阮怡、陶熠、谢文君、林凡、曹逸梅、蒲柏林、张志杰、王建生、王连旺等,围绕东亚视域下的苏轼研究,报告了专题论文。
四川师范大学阮怡副教授《宋调之典范:韩国诗话中的苏轼诗风》:韩国诗评家将苏轼作为改变有唐一代诗风的诗坛领袖,认为他在唐风变为宋调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韩人认为苏诗用典精当、炼字琢句精工,最能代表宋诗特色。韩国汉诗诗坛还将苏轼与黄庭坚并举,合称“苏黄”,认为两者在诗歌风貌上有其相似之处,共同代表了宋诗的典型特征。特别是李朝中期诗评家“苏黄”并提,已把两者视为风格相同的一大流派,但是苏轼与黄庭坚的诗歌主张以及诗歌风貌都有较大区别,宋人早已明确意识到这点。这种评价并不恰当,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在韩国诗评家人眼中苏轼正是改变唐风的实践者。
四川大学陶熠副研究员《苏轼的“天生偶对”法与宋诗的自然工巧观》:“天生偶对”特指以日常语言中既有专名构成的精巧对仗,包括人名、俗语、前代典籍中的成词等。这种对法在苏轼及苏门后学的诗与四六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天生偶对”尤其强调作者积蓄知识的日常工夫,以及写作时对既有语词的创新式运用,从而展现了宋人试图掌控、驭使自然的努力。
北京大学谢文君博士《效东坡体——赖杏坪<演盆栽>的苏轼词接受》:随着别集与词籍的东传,苏轼词逐渐受到江户时代文人的关注,次韵、用调、以苏词入词、效体等是常见的苏词接受方式。赖杏坪《演盆栽》以话本小说的风格汉译谣曲《鉢の木》,其中有赖杏坪自注的“效东坡体”词六阕。这六阕词在内容上檃栝谣曲的故事情节,在词调上与《东坡集选》所载苏轼词亦存在相似处,是江户文人学习、借鉴苏轼词的代表。赖杏坪的《演盆栽》创作,反映了其时京阪地区唐话学习风潮、文人填词活动的兴盛,也昭示出苏轼词作为沟通中日俗文学之桥梁的别样魅力。
四川大学林凡博士生《日本苏轼诗学的起点:第一位“坡诗讲谈师”惟肖得严》:首先回溯苏轼在日本的传入情况,认为惟肖得岩是日本坡诗讲谈的开创者,苏轼的诗歌在日本流行和他有密切关系。对于苏轼的认识,惟肖所关注的是作为诗人的苏轼,而不是和佛教有关的东坡居士。当时惟肖遭受到和“乌台诗案”相似的笔祸事件,由此开始特别关注起苏轼诗。惟肖讲说的特点相对比较简要,并且广泛参考了宋元时期的苏轼注本。因为笔祸事件,惟肖长期在五山以外的地方寺院活动,这和在贬谪在各地的苏轼有相似之处。当时许多的五山禅僧如江西龙派、万里集九等人,也都有类似的经历。林凡同学认为这种特征使禅僧们和苏轼产生了深刻的共感,并成为他们推崇苏轼的重要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曹逸梅副教授《作为典故的苏轼——日本五山文学创作中的东坡接受》:日本五山文学创作中以苏轼作品与事迹为典故的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出苏轼由阅读评释的对象,成为取典的公共知识资源,叠层累积的苏诗抄物则是促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苏轼作品塑造了五山禅僧的风景观看方式与审美思维,造成了五山文学中无处不在的“东坡风景”和诗会场合大量东坡典题、句题。对苏轼诗意及故事的复现、翻案、补偿、改造、超越成为激发五山禅僧汉诗创作的不竭动力,在这一过程中,苏轼及其作品深度介入五山汉文学世界,显示了其在异域深刻的渗透力与不朽的生命力。同时,五山禅僧对苏轼作品的“自由的接受”,是异域创作者与汉文学创作传统的“对话”,作为苏轼作品阐释的另一种可能性,能够拓宽苏轼作品文本阐释的意义空间。
四川大学蒲柏林副研究员《石涛的阅读情境及商业转化——以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东坡时序诗意图册>为中心》:对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石涛《东坡时序诗意图册》展开个案研究,揭示了苏轼诗歌作为一般性知识流行于中间阶层及不同文献载体间的样态。蒲老师指出,该画册是石涛传世东坡诗意图册中的唯一完帙,据新王本“时序”诗绘制,一变截句入画的诗意画创作传统,采取资书为画的方式将诗集图谱化。作为一种高级艺术商品,诗意图册相比通过机械复制传播的诗歌画谱更需要协调独创性与商品性的矛盾,石涛以切时切景的方式避免肤廓,从而造奇生变,相关经验集中体现于《画语录·四时》。重山水而轻人物的绘画方式消解了典型宋调的叙事性,增强了世俗观者对装饰性的需求,而以时序替代编年的安排重构了图画的叙事性。
西南大学张志杰博士《苏轼与禁体诗在越南的承变》:聚焦作为苏轼诗歌典范的“禁体物语”诗在东亚汉诗中的典范生成与衍变,首先对比了禁体诗在日本、朝鲜和越南汉诗中传承演变的异同,主要就禁体诗在越南的承变,以黎宪宗君臣的禁体月诗唱和、阮朝绍治帝的“禁字体”新创体格如七政格、天文体、地舆体、文德体、武功体等,以及裴文禩、阮述等北使燕行途中的雪诗创作及其禁体观念为对象,讨论了宴赐应制、诗体实验、诗赋外交语境下越南诗人诠释和效拟禁体诗的具体呈现。力图通过越南诗人的禁体效拟及其新创这一典型样本,探究作为典范的苏轼在越南文化中受容与变容的历史脉络及其意义。
郑州大学王建生教授、王连旺教授《变换的图像与移动的画赞——元人为东坡像所作跋语考论》:傅增湘旧藏“元人”所绘《苏长公像》分别见于大村西崖编《中国名画集》与民国杂志《美术生活》,前者有张简、妙声跋,后者有张简跋但无妙声跋。而妙声跋文又见于《治平贴》以及乾隆六十年《苏文忠公宋本真像碑》所附东坡图。前者所附东坡图属披肩型苏轼像,后者所附东坡像当出于傅增湘旧藏“元人”所绘《苏长公像》。变换的图像与移动的画赞,形成苏轼图像接受史上特有且复杂的现象,各载体的妙声跋书写方式与异文可为解读这一“谜团”提供阐释路径。
学术工作坊立足中原,放眼东亚,在学科交叉视角与文明互鉴理念下,从接受史研究的新维度、文图跨媒介传播与数字人文的新角度,聚焦域外文献整理研究新进展,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会议圆满成功。


(图/张辰龙 文/李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