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民族地区使用汉字的历史与现状专题研讨会”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18-03-28 点击数:

    2018324日至25日,“民族地区使用汉字的历史与现状专题研讨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主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宁德师范学院、宁夏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天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延边大学、伊犁师范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音序)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现场

24日上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雷励教授主持开幕式,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可讯教授致欢迎辞。李书记代表学校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介绍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支持该校发展,指导帮助该校语言文字学研究与教育。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李可迅副书记致辞

接着,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讲话。李教授指出,发起这次研讨会,是基于这些年对“跨文化汉字研究”的思考;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汉字研究内容丰富、前途广阔,是一个值得开拓的新领域,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愿意在这个领域做一些研究尝试,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推动工作;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以后将接续召开少数民族汉字专题会议,并与国内高校或研究机构共建更多的跨文化汉字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讲话

在开幕式上致辞的还有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邓章应教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行研究员。

开幕式最后,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雷励教授交换签字协议书,并共同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汉字研究中心”揭牌。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汉字研究中心”揭牌

大会主题报告紧随开幕式后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黄行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汉语编辑室王世友主任、贵州师范大学史光辉教授、广西大学林亦教授、广西大学覃凤余教授、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別就汉字在民族文字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接触文字学视野下的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关系、清水江俗字的类型与形成规律、方块壮字信息化、壮语地名对音汉字规范化、少数民族族名用字等问题作了报告。

24日下午,研讨会进行分组讨论,40余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讨论的内容主要有:历史文献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材料、汉字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影响及规范化问题、跨文化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文献用字现象、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的关系、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汉字使用情况调查、汉字域外使用情况、汉字与其他国家古文字的比较、对外汉字教学、古文字考释、字词关系和术语学术史梳理等。各位专家学者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切磋新材料,探索新方法,共创新学问。

研讨会闭幕式由贵州师范大学吴国升教授主持,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张素凤教授和李运富教授作总结发言。张素凤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虽然时间短暂,但成果颇丰,60余位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硕博士生共提交学术论文50多篇,涵盖了跨文化汉字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民族地区汉字研究、境外汉字研究、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也有本文化汉字研究等。会议讨论热烈精彩,效率非常高,达到了预期目标。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张素凤教授作总结发言

李运富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圆满成功的大会,参会人数多、参会论文质量高、会场交流氛围浓。李教授希望大家加强合作,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大理论研究力度,不断推动跨文化汉字理论和应用研究向前发展。

合影留念

                (感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提供文字材料和图片)

                                                       微刊链接 汉字学微刊 2018-03-29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