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维辉教授来中心讲学
发布人:刘毓琪 时间:2020-01-10 点击数:
2019年12月29日上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汪维辉教授应邀到汉字文明传承与传播教育研究中心讲学。汪维辉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汉语史研究应该重视语体差异》。这是“跨文化汉字研究高端论坛”开办以来的第三十七场学术报告。报告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主持,文学院和中心师生40余人参加。
汪维辉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汉语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和训诂学,出版著作6部,整理校点语料2种,发表论文180余篇。代表著作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汪维辉卷》《汉语词汇史新探》《汉语词汇史新探续集》《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曾获得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两次)、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其他多种奖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
汪维辉教授首先指出,语体差异对语音、词汇、语法的运用都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因此在汉语史研究中必须考虑语体因素。前辈学者如吕叔湘、冯胜利、唐松波、仓石武四郎等对语体问题有许多精辟论述。汪教授认为,语体可划分为口语体、通用体和书面语体三种。之后,汪教授列举四个实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在汉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研究中注意历史文献的语体差异的重要性。最后,汪教授强调从语体分析入手还原“古代活语言”的事实真相,揭示各种语言现象的本来面目,并希望引起汉语史研究者对此的重视。
李运富教授总结指出,汪维辉教授的研究对于我们有深刻启发,我们要重视文献的不同语言性质,对语料进行详细的语体区别。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是不同的。
在场师生随后就语体划分的标准与方法等问题与汪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 任健行/文 涂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