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旭升教授应邀来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讲学
——郑州大学古文字学特专班系列讲座之十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2-11-06 点击数:
为推进古文字工程建设,发挥河南丰富的古文字资源优势和郑州大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研究。2022年11月5日上午,季旭升教授应邀在线上作了题为“兕字賸义”的学术讲座。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张素凤教授主持会议,古文字学特专班师生及学界同道共同在腾讯会议上聆听了此次讲座。
季旭升,1953年8月生于台湾台中。1990年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1974年进入台湾师大国文系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台湾师大退休后,现在郑州大学文学院任讲座教授。从小酷爱中国文字、中国传统文化。大学二年级时受鲁实先先生启发,矢志以《诗经》及中国文字为毕生研究方向。著有专书:《诗经吉礼研究》(台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台北:花木兰出版社出版,2010)、《甲骨文字根研究》(台师大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2003)、《诗经古义新证》(教授升等论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5;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说文新证》(台北:艺文印书馆,上册2002年,下册2004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一订;2014年二订)、《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2003年7月册二、2004年7月册一、2005年10月册三、2007年3月册四)、《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读本》(台北:艺文印书馆,2013年11月)、《常用汉字》(台北:新学林出版社,2020年10月)等;其他相关单篇论文逾百篇。
讲座伊始,季老师首先概述了兕字的研究现状。兕字的辨识及本义,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从甲骨文到秦汉文字,目前已大体具备,只有西周文字尚未发现。随后,结合各阶段的字形,季老师一一分析了各家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重点对甲骨文兕字头与角的辨析、侯马盟书左上“”形的解释、楚文字上部“〇”形的作用、《说文》篆文及古文形体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考释。最后,同学们与季老师就文献中对“兕”的记载以及如何处理字形演变中“突兀”的字形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季老师解释了文献中出现讹误的原因,认为古书里的记载还要结合古生物学等科学知识进行判断,纠正后世学者以讹传讹的错误。对于字形问题,在研究中作最大努力把每个字形说清楚,有些地方可以说得保留一点。
张素凤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季老师对“兕”的字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考释,梳理了学界考释过程。从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入古文字研究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用材料说话。在考释文字的过程中,要真正把一个字梳理清楚还需要多学科交叉研究,如古生物学,文献学,考古学,音韵学等。季老师的讲座传授了古文字考释的方法,为同学们学习古文字作了范本,在今后的研究中,同学们要多占有材料,认真仔细分析字形,静下心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