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的现代使命与学科建设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9-13 点击数:

李运富

(本文原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



摘 要:汉字与中华文明相依相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形态和核心基因。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汉字成为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核心密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从而形成“汉字文明学”新的学科范式。汉字文明学以汉字作为文化符号和文明基因,融合多学科思维方法,主要研究作为文化符号的汉字本体、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和文明因素、“汉字”与“文明”的互动关系,包括汉字文明的材料、属性、传承、传播和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汉字文明学的学科建设需要系统阐释基础理论、合理构架内容体系、全面总结研究方法、科学优化课程体系。河南作为汉字文明的发源地,有义务率先承担汉字文明学科建设的责任。


关键词:汉字;汉字文明;汉字文明学;学科建设



汉字与中华文明相依相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形态和核心基因。有文字才有文献,有文献才有文学、文化和文明。汉字文明历史悠久,促进了中华文明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汉字以其独特的构形逻辑和文明承载功能,成为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核心密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文明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形成新的学科范式即“汉字文明学”。



 
一、“汉字”是文明符号  


在中国,一般把记录语言的符号叫“文”“字”或“文字”,唐朝佛教文献开始出现“汉字”这个名称,指的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以跟外族文字相区别;在明清学者的训诂著作中,“汉字”专指汉代使用的文字,以区别其他时代使用的文字。近代以来,为与非汉语文字相对,才把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和历代典籍文献中的汉语文字,包括境外汉籍中的文字,统称为“汉字”。

通常以是否记录语言为标准把甲骨文看作汉字的源头,这个“源头”应该是指系统文字的源头,而在文字系统基本成熟之前,应该有更长的起源成长过程。最初产生的文字符号应该是个体的、零散的,不可能一开始就形成系统而能完整记录语言。考古学界已形成共识,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史,那么作为文明标志之一的文字,其产生年代不至于会相差太远。其实,甲骨文之前已出现许多平面表意符号,其中有些符号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反复出现,具有信息传递功能毋庸置疑,而是否记录语言则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所以不宜用语言标准来判断其是否文字。我们认为,一个符号只要具有形体、结构、功用三维要素,并且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而被应用于交际,就具备了文字属性,可区别于受时空局限的图画和标志性符号。

汉字可以是语言符号,但更是文化符号,或者说是中华文明的形态之一。作为文化符号,汉字不一定通过语言表意,字形本身就可以直接表意,如起源阶段的单个符号无法记录语言但能代表某种事物;汉字跟汉语结合后,也可以在记录语言音义的同时利用形体表达言外之意,如把某酒铺招牌中的“酒”字的三点水加粗放大,则在记录“酒”的音义的同时,可能还有讽刺该酒店的酒掺水太多的意思。文字通常被看作文明的标志之一,没有文字的民族不一定没有文明,但有了文字的民族是一定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如果把远古时代的各种表意符号也算作文字或准文字,或者看作与文字起源密切相关的文明符号,从而将其纳入文字系列研究,那么不仅可以用汉字证实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甚至可以将中华文明的历史追溯到更远。

二、“汉字文明学”的形成


《周易》有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明”“文化”的说法出现很早,其原始意义跟现代不同。在现代语境中,大都认为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态,是文化现象积累升华的结果,如果不有意区分,文明和文化可以通用。我们所说的“文明”,实际就包括“文化”。

较早将“汉字”与“文化”或“文明”联系起来的是日本学者。据潘钧研究,“汉字文化圈”这一提法最早见于龟井孝主编的七卷本《日语的历史》(1963年)。这表明最迟在20世纪中叶,“汉字文化”这一术语已经形成。我国学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汉字文化”或“汉字文化圈”的概念,但也早已注意到语言文字在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1910年)中指出:“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郭诚永注云:“国故,谓中国固有之文化学术。”文字是“小学”的基础和主体,可见章太炎已经认识到语言文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作用。罗常培在《中国人与中国文》(1944年)中指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将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认同紧密关联。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何九盈、周有光、王宁等学者围绕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出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汉字文化学》《汉字和文化问题》《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等,“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等概念获得我国学者的广泛认可,成为研究汉字时无法绕过的重要话题。

“汉字文明”组合成词并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出现也是在日本,但时间已晚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学者西田龙雄著《漢字文明圏の思考地図》一书,其中有段话可以大致翻译为:“在东亚一带,自古以来就使用汉字,汉字是这片地区的世界文字。人们以汉字为素材,或抵制汉字,或仿照汉字,创造了各种文字。最终,其大多数都消失不见。本书的主题将讲述汉字文明圈中究竟出现了哪些文字,它们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这里的“汉字文明圈”实际就是“汉字文化圈”,文明与文化不分。日本学者松见弘道著、黄宗忠译的《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写道:“回顾悠久的汉字文明的历史,与其它国家或民族一样,中国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也只是依赖毫无证据的记忆进行口传,用语言进行表达。”这里的“汉字文明”指的是“中华文明”。在中国,“汉字文明”的提法见于20世纪90年代。杜道生1994年作过一首诗,在周及徐为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所作“前言”中被录存,其中有“炎黄世宇大中华,汉字文明建国家”句,这个“汉字文明”也指中华文明。1999年第5期的《今日浙江》刊登《王永民:“敲”出汉字文明的续篇》一文,作者杨桃源在文中评价王永民开创的五笔输入法是“汉字文明史上的一次辉煌壮丽的续篇……实现了我国文字工具的历史性变革”。这里的“汉字文明史”当指汉字书写史或汉字发展史。这些材料都没有对“汉字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界定,但可以看出“汉字文明”与汉字、汉语、汉字文化及中华文明都有密切关系。

21世纪以来,“汉字文明”成为热词,报刊媒体中随处可见,专题论著已达数百篇(部),还有相关的学术机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国家文化工程等,俨然已成为学科范畴。这与党和国家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历史考古、重视汉字文明直接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将汉字(古文字)跟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联系起来,率先从学科高度论述汉字(古文字)的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2014年)“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2016年)“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2019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2022年)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等文件,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郑州大学建立科研机构“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该中心先后举办多次“汉字文明学科建设”会议。学术界积极响应,相关成果陆续涌现,如《光明日报》2023年9月5日发表黄德宽文章《努力践行“第二个结合” 深入开展汉字文明研究》,《求是》杂志2024年第3期发表李守奎文章《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等,汉字文明研究迅速成为学科前沿,“汉字文明学”应时而出。

“汉字文明学”是用文明的理念,融合古文字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学科思维方法,对汉字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综合意义上的“汉字文明”可以有广义的多种理解:理解为“汉字(此)文明”重在研究作为文明符号的汉字本体;理解为“汉字(之)文明”,重在研究以汉字为核心载体的文化现象和文明因素;理解为“汉字(与)文明”,重在研究“汉字”与“文明”的互动关系。三种含义综合起来,构成“汉字文明学”的内容框架。研究“汉字文明”无论取哪种含义,都得从汉字的源头说起,结合中华文明的进程,梳理“汉字文明”的发展历史,注重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因而学科的主体内容深植古代,应属于“中国古典学”范畴。中国古典学以古代的文字、文本、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而“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作为“古典学”范畴的“汉字文明学”自然要涉及古文字、古文献和历史考古等原始材料和综合研究的多学科知识,因而难度非常大,专业团队少,虽有长期的研究实践,但学科理论和内容体系至今尚不完备。从这个角度看,“汉字文明学”也属于“冷门绝学”范畴,急需国家和社会支持。


三、“汉字文明学”研究什么  


汉字是具有形体、结构、职用三维属性的文化符号,也是记录语言、形成文献从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融入中华文明的“汉字文明”具有历史连续性、文化统合性、思维创造性、开放包容性,同时具有无限张力:就纵向延展而言,汉字传承数千年,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自源文字;就横向扩展而言,汉字传播广泛,影响了中国少数民族和亚洲不少国家。基于“汉字文明”的上述特性,“汉字文明学”的研究应该具有如下主体内容。

汉字文明材料研究。汉字文明的阐释要依据可靠的古文字和古文献材料,所以开展有关资源调研和整理是基础性工作。包括远古岩石和陶器等载体上的文字类表意符号、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玺印文字、砖瓦文字、碑刻文字、历代手写本、稿抄本、雕刻本文献等;也包括域外汉字资源和少数民族汉字资源,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各国的汉文辞书和汉籍文献等,如古壮字、西夏文、东巴文、喃字、和字、吏字等;还包括历代文字学方面的研究论著,如清代《说文》学著作有许多稿抄本尚未整理刊布,日本和西方有许多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著作也没有翻译和刊印。这些丰富的文字资源是研究汉字文明传承、传播和人类文明互鉴的可靠资料,需要进行全面普查、分类整理和集成出版。然后,尽可能借助现代技术把这些资源数字化,建设不同专题的文字资源数据库,如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甲骨学珍稀图像数据库、《说文》学稿抄本数据库、跨文化汉字资源数据库等,实现汉字文明研究资源全国共享、世界交流。

汉字文明属性研究。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汉字具有自然属性,包括形体和结构;社会属性,包括符号表达功能、文献载体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人文教育功能等;关系属性,即汉字作为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的互证关系,如汉字与思维智慧、汉字与道德情感、汉字与礼制祭祀、汉字与民族精神、汉字与思想观念、汉字与婚育丧葬、汉字与武器战争、汉字与农耕百工、汉字与科技医术等。可以从这些属性入手,用汉字印证和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设置诸如“汉字属性与中华文明特性研究”“汉字属性的文化阐释”“中华文化基因的汉字阐释”等系列研究课题。

汉字文明传承研究。《说文解字·叙》道:“夫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正是通过文字的“垂后”“识古”,实现了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对于这种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事关文化传承”的汉字文明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汉字传承文明主要有三种载体:汉字个体、汉字系统、汉字文献。这三种载体都能提供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古典学范畴的汉字文明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围绕这三种载体的文化传承价值可以设置多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如从形体、结构、职用等维度系统梳理汉字从萌芽到成熟的演变轨迹,探索汉字个体起源、系统形成、文献实用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揭示其与中华文明共生互动的深层逻辑;又如“殷墟甲骨文之前的文化符号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甲骨文的祭祀思想与文化价值研究”“甲骨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殷墟甲骨文所见商代物质文明研究”“考古学视域下的甲骨文形体整理与研究”“清华简文本复原与阐释研究”“清华简《书》类文献疑难字词及相关历史问题研究”“出土简帛上古事语形态研究”“战国叙事楚简文本形态研究”等,都是“事关文化传承”的课题。

汉字文明传播研究。传播是横向的传承。汉字文明传播的研究主要探讨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汉字从先秦开始传播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和亚洲其他国家的途径和方式;也要探讨汉字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汉字对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跨文化汉字研究,揭示汉字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学者正在做的“日本《无量寿经》古写本与敦煌写卷俗字比较研究”“越南汉字资源整理及相关专题研究”“韩国汉文古辞书异体字整理与研究”“域外汉字资源库建设与研究”“域外古辞书中的汉语文化词语研究”等,都能体现汉字的文明互鉴价值。

汉字文明应用研究。在数字文明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今天,汉字研究正从书斋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明纽带。我们要研究汉字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汉字对传统文明基因进行现代解码与创新表达。例如,古文字的活化利用可为科技赋能提供文化密码,汉字的创新表达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汉字的教育创新可构建文明互鉴新范式。我们高兴地看到,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多宝阁”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让观众通过手势交互解析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与社会制度;杭州亚运会的“汉字水墨动画”将“山”“水”“人”等甲骨文字符与现代舞美技术结合,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奇观;深圳兴起的“汉字创客空间”,让学生用3D打印技术制作可变形的汉字模型,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汉字的构形逻辑;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学堂”的系列电视短片,通过影片向青少年普及甲骨文知识;漯河许慎文化园的“汉字文化体验”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游戏引导游客体验汉字之美与汉字之趣。这些都是汉字文明现代价值转化的典型案例。


四、“汉字文明学”学科建设  


作为“中国古典学”的分支学科,“汉字文明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应立足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传播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来构建,要深入发掘汉字历史中的文明因素和文明历史中的汉字影响,形成对象明确、边界清晰,有理论、有方法、有体系的学科新范畴。具体要做的学科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阐释汉字文明学的基础理论。汉字文明应该围绕汉字带给中华文明的进步因素和正面影响来做文章,这是汉字文明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理论性的基础工作包括:阐释“汉字文明”的定义、内涵、特点,辨析汉字文明与汉字、汉字史、汉字文化、语言文明、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汉字文明学”的学科地位,阐述它与中国古典学的隶属关系,及其与古文字学、古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传统小学等学科的交叉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汉字文明学的术语系统和话语方式。

完整构建汉字文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作为文明符号的汉字本体研究——汉字的形体来源、结构理据、职用功能及其演变,汉字在中华文明起源、传承、传播中的作用等;作为文明载体的汉字内涵研究——汉字及汉字文献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和文明因素,如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价值观念、政体礼制、生活习俗、文化特性等;作为相互影响的双边关系研究——汉字的产生和演变如何影响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华文明的历史如何影响汉字的生存和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字文明学的内容体系。

深刻总结汉字文明学的研究方法。汉字、汉字系统、汉字文献,其蕴含的文明因素深奥精微,往往需要阐发解释。汉字文明的阐释需要融合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符号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思维方法。传统小学中的字形分析方法、词项训诂方法、篇章义理方法和文献辑校方法等更是值得借鉴。可以从《说文解字》式的形体个案分析入手,运用汉字职用学理念进行多角度考察,形成符合训诂精神的公共自觉性汉字阐释学,构建“本体解析—功能阐释—价值重构”的三步递进研究范式,完善“汉字—文明”互阐互证的方法论原则。

优化设计汉字文明学的课程体系。学科建设要落实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上。汉字文明学科的课程体系目前属于空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本科阶段开设“汉字文明概论”“汉字构造与思维智慧”“汉字职用与文化积累”“汉字书写与审美意识”等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汉字文明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研究生阶段开设“汉字文明专题研究”“汉字发展与中华文明演进”“汉字传播与人类文明互鉴”等高级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汉字文明的具体领域和热点问题。同时,在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自源文字体系,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方位,汉字文明研究正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动能。从数字考古到文化创意,从智能教育到全球传播,汉字正在构建一个跨越时空的文明生态系统。这种古老文字与现代文明的深度互动,既守护着文化根脉,又创造着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中国奇葩。建设“汉字文明学”,不仅承担着解构文明密码的学术使命,更要肩负起建构中国自主文明话语体系的时代责任。

河南是汉字文明的发源地,拥有品类众多的汉字文物资源和历史悠久的汉字研究传统,安阳的甲骨文和漯河的《说文解字》更是汉字文明的闪亮标志,希望河南能率先以“汉字文明”为理念,建立一流平台,推出一流学者,凝聚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成就一流学科,让汉字文明之光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志翘.说说“汉字”名称的始见及流行年代[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25(10).

[2]潘钧.日语词汇文字论稿[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229.

[3]章太炎.国故论衡疏证[M]. 庞俊,郭诚永,疏证. 北京:中华书局,2008:20.

[4]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4.

[5]西田龙雄.漢字文明圏の思考地図[M]. 京都:PHP 研究所,1984:1.

[6]松见弘道.中国图书与图书馆[M]. 黄宗忠,姜振儒,杨志清,译.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7.

[7]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11:前言3.

[8]杨桃源.王永民:“敲”出汉字文明的续篇[J]. 今日浙江,1999(5):21-22.

[9]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31(02).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6-05-19(02).

[11]习近平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一百二十周年 强调坚定文化自信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N]. 人民日报,2019-11-03(01)

[12]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9(01).

[13]黄德宽.关于中国古典学构建的几点认识[EB/OL].(2024-11-08)[2025-06-10].http://www.ctwx.tsing hua.edu.cn/info/1072/3220.htm.





作者简介:李运富,男,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主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郑州大学)负责人,主要从事汉字学、训诂学、古典文献学等研究。(本文请任健行查核和补充了部分资料,何余华也提供了一些意见,特此致谢!)





(本文原载于《河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9期,引用请据正式出版物)    



来源:“河南社会科学”公众号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