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汉字文明学科建设国际专家座谈会在郑州大学顺利举行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16-09-29 点击数:

 2016年9月26日,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汉字文明学科建设国际专家座谈会在郑州大学综合管理中心隆重举行。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越南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10位汉字研究专家,以及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共30多人出席会议。

 成立仪式由郑州大学副校长刘国际教授主持。郑州大学党委书记牛书成首先致辞,他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同时指出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始终坚持立足中原,以挖掘和传承中原历史文化为己任,积极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明河南建设。学校引进李运富教授领衔的学术创新团队设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实力,助推河南省由汉字资源大省向汉字研究强省迈进。最后,他对中心的建设寄予殷切希望,一要以学术团队建设为基础,汇聚一流人才;二要瞄准学术前沿,推出一系列创新性和标志性学术成果;三要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提升汉字研究国际影响;四要积极融合校内科研资源,构建相融互补的研究平台。

 郑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云香宣读了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文件,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教授、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李宇明教授、河南省语言学会会长张生汉教授分别致辞,对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河南展开汉字文明研究的意义,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随后牛书成书记、黄德宽教授、李宇明教授、李运富教授共同为“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揭牌。

 之后举行了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与韩国汉字研究所的合作签约仪式。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所长河永三教授与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并分别介绍各自研究机构的情况。

 李运富教授表示,汉字文明中心的成立为郑州大学的汉字研究搭建了很好的学术平台,今后的发展思路可以用六个数字概括,即:组建一个实力雄厚的团队(15人以上),主攻两个意义重大的课题(汉语基本词用字历史研究,丝绸之路与汉字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建立三个交流合作的朋友圈(大陆、港澳台、国际),开辟四个可以延伸的研究方向(汉字学理论、汉字发展史、汉字传播史、《说文解字》与“六书学”),做好五个配套工程(汉字资料室与汉字博物馆、汉字研究中心网站与微信公众平台、《汉字汉语研究》学术期刊、汉字职用研究序列学术会议、博士点与人才培养),完成六套系列成果(汉字理论系列、汉字史系列、汉字传播系列、说文解字系列、“古今字”系列、汉字资源整理系列)。

 随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国英教授主持了专家主题演讲,围绕河南的文字资源与历史地位、河南文字学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建设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意义与策略、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国际国内合作等主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吴振武教授,长江学者、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张涌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建设教授,长江学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台湾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富昌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岛谦一教授,韩国延世大学李圭甲教授,越南社科院丁克顺教授分别发表了演讲。

 926日下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学部委员杨宝忠教授主持召开了汉字文明学科建设国际专家座谈会。会上,郑州大学学科与重点建设处处长赵明皞介绍了郑州大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情况;蒋冀骋、黄天树、王云路、汪少华、张生汉、陈伟武、(德)廉亚明、张显成、梁晓虹、刘钊、王立军、王建华、孟蓬生、赵平安、李国英、何华珍等国内外专家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学科如何建成特色优势学科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中肯建议。座谈会结束后,专家们参观了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并与文学院领导座谈,咨询文学院有关情况,指导文学院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926日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涌泉主持召开本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涌泉主持召开本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就学术委员会章程、《汉字汉语研究》学术季刊的改办、系列专题会议的规划、“首届汉字职用研究专题论坛”召开的时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决策。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