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协办东亚汉籍与越南汉喃古辞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17-05-24 点击数:


201751921日,东亚汉籍与越南汉喃古辞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和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由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协办。会议汇聚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出版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以东亚汉字典籍为津梁,以越南汉喃古辞书为重点,以汉字传播与文化交流为主旨,共推东亚汉字、汉籍、汉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

20日上午,研讨会在浙江财经大学学术中心第四报告厅隆重拉开序幕。浙江财经大学校长钟晓敏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钟校长首先介绍浙江财经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尤其指出人文学科、通识教育对于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强调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对于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科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各位专家为我校学科建设特别是中国语言文学省级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最后钟校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在开幕式上致辞的还有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教授、汉喃研究院院长阮俊强先生、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先生。

开幕式后,越南汉喃研究院院长阮俊强和陈仲洋先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河野贵美子教授和富山大学小助川贞次教授,韩国延世大学李圭甲教授,浙江大学王勇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黄兴球教授以及浙江财经大学黄建新教授等10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汉字资源的利用、研发与创新,分别以汉喃院所藏汉喃资料、越南古辞书、越南文献训点和越南文字变迁、东亚笔谈文献、东亚汉文小说、中日“嘉言”、异体字构形、中国书法产业为题做了大会学术报告。

20日下午,与会专家在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7号楼进行分组报告。来自越南汉喃研究院、河内国家大学及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红河学院、浙江财经大学等单位的39位学者先后发言。其内容既有越南汉喃辞书、越南历史汉字以及有关文史典籍的考述,也有中、日、朝-韩及西欧等辞书和汉字使用的调研,各位专家学者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切磋新材料,探索新方法,共创新学问。

21日上午,进行第二场大会报告。越南汉喃研究院丁克顺和吕明恒先生、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中国社科院黄行教授、浙江大学俞忠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平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刘玉珺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志强教授、广西民族大学韦树关教授以及浙江财经大学何华珍教授等11位专家学者围绕域外汉籍、域外俗字、民族文字、汉字传播、汉字理论等问题做了专题发言。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报告题目为《跨文化汉字研究论略》,首次从“跨文化”视角对“汉字传播”和“域外汉字”等相关现象进行总体关照和科学界定,阐述了“跨文化汉字研究”在汉字学研究和汉字史研究中的理论地位。

闭幕式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主持,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教授作总结发言。黄德宽会长指出,此次会议首先是开拓了视野,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其次让我们了解到域外汉字研究的整体状况,未来可期;第三是这次会议展示了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国际间携手合作。黄会长特别指出,东亚汉字的传播研究,至少有三个层面的价值,一是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研究价值,二是对以汉字为载体的东亚汉籍流传、整理和研究的文献学价值,三是不同国家学者交流研究的外溢价值,即不仅仅立足于学术,更在于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与当代价值。他认为此次研讨会的深层意义,在于学术背后的一种文化理解与融通,这种理解与融通完全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本次东亚汉籍与越南汉喃古辞书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谓时势所至,恰逢其时,必然为各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http://rwxy.zufe.edu.cn/__local/5/6B/E2/18F4C696ED832956DEF869A05D7_7EBF5F9D_28BE2.png

               (感谢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提供文字材料和图片)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