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举行研究生学术交流会(二十五)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2-04-29 点击数:

 

 2022年4月27日晚,为响应学校疫情防控措施,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了线上形式的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本次学术交流会由博士丁鑫美,硕士生曹瑞杰、朱敏主讲,点评嘉宾邀请到何华珍老师出席,中心的全体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

 博士生丁鑫美的论文《汉字俗字性质及其相关问题再认识》从汉字形体、结构、职用三个角度对俗字的性质进行定性,认为俗字是民间群体使用的、采用不同形体与不同构件组构单字、用以记录与之相对应的正字职能的汉字。这篇文章厘清了俗字性质,对本体研究、近代汉语研究、汉字传播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何华珍老师对此作了点评,认为作者的阐述应更加明确清晰、简洁明了,要加强语句叙述逻辑,争取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非简单问题复杂化。 

 第二位宣读的同学是曹瑞杰,分享了其文章《<诗经·邶风·谷风>释义商榷二则》,主要阐述“毋”“塈”二字在句中的词义,在比较各家说法后认为“毋”字释义应为“不”、译“塈”通“爱”更契合诗意。何华珍老师认为,在选取引用文献时要注意其来源的可靠性,建议同学们在考察古诗词中的词义时要参考《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的说法。

 朱敏同学分享了《<诗经·大雅·崧高>“南土是保”释义辨补》一文,对于后人遵从郑玄释“保”为“守”“安”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论证了“保”字在句中用为“依靠”的观点。何华珍老师认为尽量应提出自己的观点保证创新性,论证问题需要抽丝剥茧,达到论证目的。

 临近结束,何华珍老师对三位同学的分享作了总结,鼓励大家多多思考,勤于查阅,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择善而从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观点创新。这次会议在大家热烈积极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  敖非敏 袁婉怡)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