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古文字工程2022年专家委员会会议暨年中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同步进行。专家委员会委员、各建设平台负责人与联络人、工程秘书处成员等出席会议。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宋镇豪先生和黄锡全先生作为专家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副主任齐航福教授分别作为平台负责人与联络人在线参加会议。会议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卜宪群主持。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主持会议
教育部语信司二级巡视员、工程秘书长王丹卉代表语信司对近期工作作了部署。一是要抓好各项制度和计划的贯彻落实。《工程协同攻关平台管理办法》及测评指标体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推动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制度要求,确保按计划完成工作。二是要加强创新转化,重视推广应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增强认识,依托协同平台加强协作,合力打造成系统、有影响力的应用成果。三是抓好年度经费落实,既要遵守财经纪律、规范使用,也要及时执行,确保当年执行完毕,并产出高质量成果。
教育部语信司标准处二级巡视员、工程秘书长王丹卉部署工作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工程建设单位在线下先后汇报了上半年度工作成绩与自评情况。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工程建设单位在线上作了汇报。
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介绍郑州大学取得的建设成效,牵头组织河南省有关高校和文博单位的50多位专家参与工程建设,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5项课题,出版《汉字之光——照亮中华文明》《河南藏甲骨集成·开封博物馆卷》等9部学术著作,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建设商代金文数据库、甲骨文珍稀图像数据库等多个古文字资源平台,向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国家语委专家建议》等提交多篇资政报告,有关成果获河南省高校哲社优秀成果特等奖、“翻译河南”工程优秀成果奖等,主办第七届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四届文献语言学青年论坛取得良好反响,《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刊发或报道中心成果,中心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称号。
汇报结束后,各专家委员对评测指标优化及工程下一步开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作总结发言
会议最后,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做了总结发言。黄德宽指出,一年来各单位克服种种困难,基本实现了开局目标,在平台构建、队伍组织等方面成效显著。黄德宽对工程进一步开展提出建议:一是要把经费用到位,用出效益。二是目前平台建设不够平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平台建设,补足短板。三是“强基计划”古文字人才培养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要利用好工程平台。四是工程宣传普及要做好主导规划,各单位加强沟通,避免重复劳动。培育学术共同体意识,重视普及工作的学术质量。
下午,专家委员会讨论评议了2023年拟新增的工程规划项目,会上还对纳入古文字工程的原甲骨文专项项目进行了结项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