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三批河南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结果,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申报的“古文字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教育部“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带领的郑州大学古文字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团队,多年来潜心致力于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主动对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需求,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团队2018年获批成立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入选中宣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实施的古文字工程协同创新平台组成单位,并先后获得河南省哲社创新团队、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河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高校新型智库等平台和团队成员参与建设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

共建“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
立德树人,笃志教书育才
团队始终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切实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0多年来,李运富教授秉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培养硕博士等160余人,指导的多位研究生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李运富教授先后获河南省社科年度人物、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教师、社科优秀学者”等称号,相关事迹被《中国社会科学报》《瞭望周刊》《河南日报》等媒体报道,并被人民日报、光明网、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转载。团队重视党建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引领,2022年中心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团队注重教学研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先后主持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不断开拓教学的理念创新与方法创新。为培养古文字学后继人才,李运富教授提出建立“古文字学特专班”,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古文字人才培养机制,已获郑州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立项支持,首届古文字特专班培养初见成效,该班共有14名学生,其中12人考研或保研成功。《中国社会科学报》《拔尖通讯》等有对该办学模式的采访和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古文字学特专班建设情况

2019级古文字学特专班师生合影留念
守正创新,沉潜科学研究
团队科研实力雄厚,在古文字与华夏文明的传承、传播和教育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古文字与华夏文明传承研究方面,团队注重对河南馆藏文字资源的整理与研究,先后整理出版《河南藏甲骨文集成》《洛阳新见北魏瓦削图志》《洛阳新见汉晋刻文砖铭辑录》等。宋镇豪教授为甲骨文资料的整理做出卓越的贡献,先后主编出版《甲骨文献集成》《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等。黄锡全教授主持编纂的《甲骨学大辞典》将成为全面反映学界最新成果的大型工具书。季旭昇教授的《说文新证》在学界备受好评,正在开展的“《说文解字》古文字新诂汇辑暨考案”获得古文字工程课题立项。齐航福教授的《殷墟甲骨文宾语语序研究》等成果,进一步深化甲骨文语法研究。
团队在汉字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处于领先地位,李运富教授创建的“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和“汉字职用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关著作被翻译成英文、韩文、越南文、德文等在国外出版和传播。他主编《“古今字”学术史》丛书(9册)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洛阳新见汉晋北魏砖瓦文字辑录》获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并与《河南藏甲骨集成》都获得2022年度河南省优秀出版奖)


中心发起举办殷墟甲骨文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专题研讨会

中心承办中国文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2019)

中心主办汉字理论与汉字史专题研讨会(2018)
在古文字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方面,李运富教授倡导以“跨文化汉字研究”实现国际化联动与合作,团队连续主办或合办4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与德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外10余家学术单位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开办连续性跨文化汉字高端论坛,组织系列跨文化汉字海外专家访谈。何华珍教授长期致力于域外俗字和汉字传播研究,近年主持的国社科重大项目“越南汉字资源整理及相关专题研究”已产出系列标志性成果,如出版《越南汉喃文献与东亚汉字整理研究》《东亚汉籍与越南古辞书研究》《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等论著,并正在筹建“跨文化汉字资源多功能数据库”,打造国际资源共享平台。



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在郑州顺利举办

中心承办东亚文化交涉学会第十二届国际学术大会(2020)
在古文字与华夏文明教育研究方面,团队积极探索多途径创新转化科研成果,编辑出版系列汉字教育教学的著作资料,搭建汉字教育的多媒体平台,指导一线的汉字教育教学活动。如先后出版《汉字的三维属性与汉字教学》《课本里的汉字探秘(12册)》《汉字之光》等读物,并主持研发“汉字文明语文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和家长伴学提供便利。张素凤教授在古文字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深耕多年,出版大批汉字普及读物,如《古文字与语文教学》《说字解诗:一字吟成诗境新》《一本书读懂汉字》《字里中国》《汉字趣味图典》《字解初中文言文·270字》等。


《汉字之光》书影

张素凤教授部分汉字普及类成果
近五年来,团队承担各类课题6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项目1项、国家古文字工程G1、G2类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1项、省部级社科成果奖及其他奖励20余项。出版各类论著36部(套),在《中国语文》《考古》《古汉语研究》《语言科学》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220余篇。中心创办的学术期刊《汉字汉语研究》连续多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最受欢迎期刊”和“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名录”等。

202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并公布第一批重点出版项目。中心多项在研成果入选其中,分别为:季旭昇教授主编的《说文斠证》和李运富教授主编的《说文稿抄本整理与研究丛书》入选语言文字类重点出版项目,黄锡全教授主编的《甲骨学大辞典》、宋镇豪教授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三编》《天津博物馆藏甲骨集》、李运富教授主编的《河南所藏甲骨集成》入选出土文献类重点出版项目。
服务国家,创新成果转化
团队始终重视将古文字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努力将研究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如李运富教授和齐航福教授关于中华远古文明符号调研、古生物基因缀合甲骨以及加强汉字阐释等多篇咨政报告分别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采纳并获得国家领导肯定性批示。
团队承担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委托项目,编纂《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2019年11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上,《甲骨春秋》正式发布,数十家媒体报道,该书入选2019年“中版好书”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团队也积极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传统文化。如团队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联合主办“汉字与文明大讲堂”系列活动,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刊发系列普及文章。宋镇豪教授担任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汉字类节目“字从遇见你”的“学术总顾问”,参与25集纪录片的文字稿和成片审定工作;黄锡全教授接受央视纪录片《甲骨春秋》采访;李运富教授在“学习强国”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大讲堂、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举办系列讲座;张素凤教授参加湖北电视教育频道《汉字解密》节目录制等。

黄锡全教授接受媒体专访
团结合作,健全发展机制
团队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高校中文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人,形成了以知名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年龄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
通过多年的磨合,团队凝练出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汉字理论与汉字史、汉字传播与域外汉字、《说文解字》与汉字教育等研究方向,不同方向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团队也重视老中青传帮带机制,承担的多项重大研究任务均为团队共同完成,如《甲骨学大辞典》《甲骨春秋》《清代〈说文解字〉研究稿抄本丛刊》《〈说文解字〉古文字新诂汇辑暨考案》等,团队成员几乎都参与其中,实现了课题研究、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有效结合。

“甲骨学大辞典”开题报告会

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教师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


中心主办新书发布会暨《说文》学高端论坛(2020)
郑州大学古文字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教师团队获评第三批河南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表现,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推动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争取为古文字与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