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杰教授“由称谓变换看西周金文文本结构问题兼论金文文本制度”讲座回顾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4-05-18 点击数:
5月15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陈英杰教授受邀为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师生作了题为《由称谓变换看西周金文文本结构问题兼论金文文本制度》的学术讲座。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齐航福教授致开场辞并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陈英杰教授介绍了商周金文中的“王”称问题。他认为,一篇铭文中王号和“王”共同出现时,如果王号先出现,其后的“王”为王号之省;如果“王”先出现,其后又出现王号,可从曹汉刚先生说,“王”指时王,王号指已故周王。利簋中的“王”指武王,依据谥称说,该器作于成王时。在谈及“天子”称谓问题时,陈教授指出,“天子”一词大概是周人创造的,殷商甲骨文、金文均未见使用。“王”和“天子”在金文中使用语境存在差别,二者虽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互相替换,但由于二者政治内涵以及音节数量的不同,它们不是等义的,也不是在任何语境中都可以互相替代的。
随后,陈教授分析了“对扬王休”“对扬天子休”的表述类型和“天子”之称的使用情况。他关注到“王”应该属于官方性的正式称谓,“天子”则是王臣对周王的一种至高至贵的称呼。陈教授强调,铭文结构的划分不应像过去那样以“作器句”为界,而应以“拜稽首对扬”为界,有些内容的段落归属在不同铭文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在大多数程序化的铭文中,结构的析分呈现出一些外在的标志,称谓变换是最典型的。
接着,陈教授详细考察了“对扬王休类”“拜稽首”的分布情况及其性质,由“拜稽首对扬”句的人物称谓变换探讨了金文的文本结构问题,由“拜稽首”的性质及其层次归属探讨了金文文本的编纂特点以及金文文本制度,提出了“王铭”和“非王铭文”的区分问题。
讲座结束后,陈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