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召开2025年度工作会议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3-01 点击数:
2025年2月22日,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4年建设成果,系统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会议深入学习国家语委科研工作会议和科研机构会议精神及《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围绕“教育强国建设,汉字何为”核心使命,明确新周期发展方向。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和全体在郑教工出席会议,会议由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主持。
2024年,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通过国家语委科研基地续建考察,签约启动第二个五年周期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在国家古文字工程2023-2024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在团队建设方面,中心引进2名青年教师,齐航福教授获河南省高层次人才(B类)、何余华入选“中原文化青年拔尖人才”和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王凯博、尉侯凯、张阳等3位教师获校级人才称号,人才梯队进一步完善。在科研成果方面,出版《河南藏甲骨集成·新乡市博物馆卷》《“古今字”学术史丛书》《东亚汉字和汉字词研究》等著作10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其中《“甸”还是“封”?》获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李运富教授主编的《甲骨春秋》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项。在学术活动与社会影响方面,举办“汉字文化圈的近代新词语:材料、概念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汉字理论与汉字史青年论坛等会议5场,《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报道论坛成果,24场专题讲座吸引海内外学者参与;李运富教授在《光明日报》开设“汉字与民俗”专栏,系列文章被“学习强国”等平台转载,阅读量超百万;与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签约共建《玉篇》文化研究中心,助力地方文化品牌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第二届古文字特专班14名学生毕业,读研深造率达86%,创历史新高;博士生陈德裕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杨鹏华获评“河南省优秀毕业生”,2篇学位论文入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开设“语料库与语言文字研究”等前沿课程,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在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方面,中心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李运富教授获评河南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团队4人入选省级事业单位定期奖励名单。
围绕国家语委科研工作会议和科研机构会议精神及《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全体同仁展开专题学习和热烈讨论,并形成以下共识:一要锚定国家发展战略,深化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做好文化根脉守护者,中心将立足“汉字文明”研究特色,系统推进河南藏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整理工作,加快推出《甲骨学大辞典》《河南藏甲骨集成》《河南藏金文集成》等标志性成果,构建中华文字基因库,解码文明传承密码。同时,做好活态传承创新者,以古文字发展演变、许慎文化、《玉篇》研究为切入点,扎实推动中华汉字文化园建设,打造汉字文明传播标杆和校园景观新地标,实现“学术研究—文化展示—大众传播”全链条转化,让汉字从典籍走入生活。二要聚力数字赋能,构建中文信息化新生态。努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汉字研究的深度融合,以技术驱动语言文字资源转化,探索古文字智能识别、汉字演变可视化建模等前沿领域,抢占数字中文技术制高点。积极探索国际传播突破,依托“跨文化汉字资源智能平台”,整合东亚汉籍文献,开发多语种汉字文化传播产品,助力中文数字化国际化传播体系建设。同时,坚持技术标准引领,完善甲骨文数字化共享技术标准建设,为甲骨文著录整理提供“标准”方案。三要凸显中心特色,服务强国建设使命。探索“语教”融合, 优化“古文字特专班”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增设“数字人文”课程模块,培育兼具传统底蕴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国际汉字大会”“古文字青年论坛”等平台,吸引青年学者参与协同研究,完善学术传承梯队。推动社会服务提质增效,面向中小学开展“汉字文明研学营”,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普惠性文化产品;与漯河市政府合作打造许慎文化IP,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教师代表发言:
——何华珍教授:“数字中文建设需以跨文化视野破题。中心将聚焦东亚汉籍数字化整理,构建汉字传播的域外之路,助力中华文化精准触达海外受众。”
——齐航福教授:“甲骨文数据库是文化传承的‘新基建’。下一步中心将引入AI智能技术,让沉睡的文明符号‘开口说话’,联合安阳师范学院等兄弟单位共同推动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回归。”
李运富教授强调,刘培俊司长在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会议上的讲话为中心发展锚定了方向、明晰了路径,2025年是中心新建设周期的开局之年,全体成员需以“强国建设,汉字何为”为使命,聚焦国家文化战略需求,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转化应用深度融合,让汉字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机。会议在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也为中心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 任健行 何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