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的阐释与互鉴”主题论坛在安阳举办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4-23 点击数:

4月19日至22日,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在河南安阳召开。其中,“汉字文明的阐释与互鉴”主题论坛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郑州大学)承办。来自中国、韩国、加拿大等国的40余位专家学者线上或线下参会,共同围绕汉字文明的载体阐释、学科体系构建及全球化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河南作为汉字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古文字资源和悠久的汉字研究传统。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为世界打开了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执行院长、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郭旭东认为,“殷墟出土的16万片甲骨,记录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是研究汉字起源与演变的‘活化石’。”河南的汉字资源远不止甲骨文,还有铜器铭文、玺印封泥、玉石砖瓦、简牍碑刻等,这片中原大地承载了汉字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近年来,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依托河南丰富的文物资源,联合文博单位对散存于各地的古文字材料进行系统性整理、专题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郑州大学教授齐航福表示,“从甲骨文到金文、简牍、碑刻,河南的文物遗存为汉字文明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证支撑。河南的汉字资源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我们正努力将其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源’。”


本次论坛聚焦“汉字文明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国家语委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系统阐释了“汉字文明学”的学科构想,提出汉字文明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应立足汉字在中华文明传承、传播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来构建,要深入发掘汉字历史中的文明因素和文明历史中的汉字影响,形成对象明确、边界清晰,有理论、有方法、有体系的学科新范畴。

与会专家还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了古文字考释、技术赋能研究创新、古文字规范应用等前沿议题。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张新俊对周叔雅买地券“堧町”的考释,郑州大学副教授刘风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甲骨文研究的新路径,郑州大学教授章秀霞通过汉字构形分析中华文明与自然规律的内在联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武亚帅呼吁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在文化宣传中规范使用古文字。

汉字不仅是中国的遗产,更是东亚文明共同的精神纽带。韩国延世大学教授金铉哲分享了汉字在韩国的历史影响与现代转型,强调汉字文化圈要进一步深化语言文化交流。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陈永生对比了汉字与古埃及文字的造字逻辑。郑州大学教授何华珍提出东亚汉字一体化研究的可行性,认为东亚汉字研究应突破国别界限,建立一体化数据库,对比中日韩越汉字的形音义差异,探索区域文化互动的历史轨迹。与会学者认为,深化跨国合作、挖掘汉字文明的共通性与多样性,是推动汉字文明全球化传播的关键。

专家学者认为,汉字文明的阐释与互鉴,既是学术使命,也是时代责任。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浪潮,汉字需要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生活,让这一“活着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柴如瑾

微刊链接汉字文明20250423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