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师生参加第七届跨文化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8-20 点击数:
2025年8月16-17日,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基地主办,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七届跨文化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日本南山大学、越南河内工业大学、韩国庆尚国立大学、泰国川喜登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参会。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华珍教授、张素凤教授,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刘风华副教授、李晶副教授,以及中心博士生李晨姝、硕士生王宗乙等应邀参加会议。

会议合影
8月16日上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吴国升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管新福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对远道而来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汉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和世界文化瑰宝的独特价值,高度评价跨文化汉字研究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并预祝本届研讨会圆满成功。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华珍教授代表协办单位致辞,他感谢主办方的精心筹备,回顾了研讨会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强调中心将持续深化跨文化汉字研究,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致力构建国际化学术平台。
学术报告阶段,何华珍教授作题为《近代汉字与域外汉字》的大会报告,报告首先界定“域外汉字”的狭义与广义内涵,随后分别梳理汉字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的传承发展和变异创造情况,包括汉籍中的汉语俗字构形规律、变异俗字类型及国字(如日本国字、越南喃字)创制的构形要素与模式,东亚汉字一体化研究的意义。张素凤教授提交并宣讲论文《历代“象形”观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从《说文解字》到现代学者的象形理论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历代学者对象形概念的不同界定,探讨了象形字在造字取像范围是否限定具体物象以及结构层面(整字或构件)等方面的理论分歧,为汉字构形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何余华副教授提交并宣讲论文《朝鲜时代童蒙文献异文与疑难俗字丛考》,报告以朝鲜时代童蒙文献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其中因版本流变、书写简化等原因形成的异文现象,重点对其中典型疑难俗字进行考释,揭示朝鲜半岛汉字教育的本土化特征。刘风华副教授提交论文《殷墟甲骨黄组卜辞否定词研究》,博士生李晨姝宣讲论文,报告系统考察了黄组卜辞中“不”和“亡”字句,重点分析了“不利”“亡尤”“弗每”等典型否定词组的组类分布、语法功能及历时演变,揭示了黄组否定词词组使用频次低、种类少、用法与前代有发展变化的特点。李晶副教授提交并宣讲论文《论日本七寺藏〈无量寿经〉汉文古抄本俗字的特点与成因》,报告阐述了该古抄本俗字的四大特征:形体的多样性、变化的系统性、简化的普遍性、来源的复杂性,并从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两方面分析特征成因。硕士生王宗乙提交并宣讲论文《日本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抄本校勘札记》,揭示文本传承中的讹误、衍文以及脱字三类讹变现象,并分析古抄本中的修改符号及其反映的日本僧侣抄写规范。
中心师生合影
8月16日下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吴国升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并代表会务组,向协办单位和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感谢。之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作学术总结,系统梳理了本次会议的报告内容,他指出,会议秉持“学术严谨、交流务实、成果落地”三大原则,研究涵盖汉字整理、域外传播、民族互动、古文字考释、字书研究、教育传播等六大领域,成果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呈现出“国际视野广、实证基础牢、应用导向强”的鲜明特征,充分展现跨文化汉字研究的蓬勃活力与广阔前景。最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新俊副教授代表下届承办单位向在场的专家学者发出邀请,期待明年青岛相见。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王宗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