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積單位{畝}的歷時用字考察(四)

发布人:管理员 时间:2018-03-19 点击数:

何余華

四、明清以來地積單位{}的用字

4.1以字位“𤰜”記錄

(1)𤰜池塘近杜陵,秋天寂寞夜雲凝。(四庫本《唐诗镜》卷五三《晚唐》)

(2)面揖湖山平地數十𤰜仍築小庵以寄仰高之思。(《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

明清地積單位{}偶見用“𤰜”字,“𤰜”字可能是“田畆”“畎畆”連用引起的構件同化,也可能是“畆”字省減構件“亠”的結果,“𤰜”字出現較晚,僅見上引諸例。

4.2以字位“厶”記錄

(3)又壹千柒拾肆號田壹厶弍分陸厘柒毛(毫),土名八厶都。(《宣德五年休甯汪義廉、汪希美換田文契》卷一,3050015,第113頁)

(4)五伯九十五號胡勝可上山二厶二角,下山二厶三角。(《嘉靖五年祁門餘進等買山赤契》卷二,3120039,第35頁)

地積單位{}在徽州契約文書用“厶”字,可看作“畆”字省減作,也可看作是同音借用,文例集中於明清民間俗寫的契約文書抄本,歷代經史子集類傳世文獻未見。

4.3以字位“畝”記錄

字位“畝”記錄地積單位{}的歷史應不晚于唐五代,唐人注釋古籍常將“畝”作為今字溝通古字,隋唐著作宋元刊抄的文獻也有不少“畝”字用例。“畞”字構件“十”避重省斷就是“畝”字,變異後從田從十省久聲。宋元字書始收“畝”字,文獻用例漸多,如《班馬字類》“畮,《漢書·食貨志》‘建步立畮’,古畝字”,《復古編》“畮,步百也,從田每,或作畞,同。別作畝,非。”明清“畒”字用頻陡降,“畝”佔據社會習用地位。受“久”字俗寫的影響,“畝”字或作“”。明清文獻值得注意的是《大明會典》,因文獻正統性出現崇古傾向,以古字“畞”佔優勢。

4.4以字位“畂”記錄

(5)興圡木之功,捐十金資之,以田數十百畂助其不及,則自以為輕財好施,而人亦與之輕財好施之名。(明正統壬戌刊本《蘇平仲文集》卷六《太平歸元禪寺記》)

(6)況茲畎畂流涓涓,何足吸之唇齒間。但見禾與黍,蓬勃紅塵起。(明成化刊本《直講李先生文集》卷三五《和育王十二題》)

明代刊本出現“畂”字記錄量詞{},“畂”字可看作“田畝”“畎畝”連用同化的結果,也可看作從田久聲的異構字。《廣韻》“畂,百𠭇”,《集韻》“㙀畂,耕地起土也,一曰壣也,或作畂”,不過均與地積單位{}無關,只是偶然同形。

2  明清時期地積單位{}記錄字位分佈表

時代

文獻

版本

𤱔

𠭇

𤱈

禦制大誥、續編、三編

洪武內府刻

12

5


大明會典

洪武內府刻

110

4

600


皇明詔令

明刻增修本

4

1


農政全書

崇禎平露堂本

356

2


實政錄

萬曆刻本

49


宋學士文集

影明正德本

20

13

21

14


眉庵集

影明成化刻本

7

1

3

2


蚓竅集

影明永樂刻本

6


農桑易知錄

清乾隆刻本

28


三農紀

清刻本

8

11

25


教稼書

清光緒刻本

41

















4.5以字位“𤱈”記錄

(7)又創建廟學養士割良田五百𤱈為贍(清乾隆刻本《韓城縣志》卷六《人物誌》)

(8)一在東林外埔鄉,田一百𤱈。(影嘉慶刻本《嘉慶澄海縣志》卷十《古蹟》)

清代地積單位{}出現以“𤱈”字記錄,恐是“畒”書寫變異的結果,變異後從田從十省卜聲。此外,字書出現過與地積單位{}相關的字位“𤲧”“𤰘”,如《字彙補》“𤲧,與畝同”,《漢語大字典》:“𤰘,同畝”,但文獻均未見用例。

4.6以字位“”記錄

(9)凡十二畒,皆二年常限。……亩收布六寸六分(《走馬樓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4.6

(10)其廿六亩旱敗不收,亩收布六寸六分。(《走馬樓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4.7

新中國成立以後,社會通用領域習用簡化字“亩”記錄地積單位{},需要用繁體字的場合則用“畝”字記錄。“亩”字較早見於1935年的《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有人指出《走馬樓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就已出現“亩”,如4.64.7),覆核原簡發現“亩”字右邊磨損嚴重,恐是“畒”字構件“人”磨蝕後形成,且同支簡仍有用“畒”字的,與當時的用字習慣和漢語詞的用字史不合。

(本文原載《農業考古》2017年第8期)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