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育部《拔尖通讯》2025第19期“人物访谈”栏目刊登《齐航福:绝学的坚守者与传承者》一文。文章由郑州大学古文字学特专班2021级学生郑子恒根据访谈内容整理撰写、多角度呈现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中心特聘教授、文学院副院长齐航福教授25年深耕甲骨文”冷门绝学”的学术人生与育人故事。
从乡村英语教师到甲骨文语法研究领军人物,从“铁云藏的乌龟”的懵懂考生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公家和民间藏甲骨的整理研究”,齐航福用“坚持”二字诠释了一位新时代古文字学者的使命与担当。

齐航福,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文学院特聘教授,现任文学院副院长,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汉字汉语研究》副主编,兼任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四个一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国内一流人才(B类)等称号。主讲本科生《甲骨学通论》《商周金文通论》及研究生《甲骨文选读》等课程。出版(含合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类纂》《殷墟甲骨文宾语语序研究》《花东子卜辞与殷礼研究》等,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考古与文物》《光明日报》等核心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致力于将晦涩难懂的甲骨文知识普及到大众中,增强文化自信。他强调摸清家底,鼓励民间收藏家的甲骨藏品浮出水面,为学界提供更多研究资料。他还关注汉字教育,撰写的《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一文曾被选入多地高中语文试卷,后又被选入《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2022·B版)一书。
今年50岁的齐航福,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同时担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多年来,他与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深耕甲骨文研究领域,承担了30余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他们编纂出版了《殷墟甲骨文宾语语序研究》《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汉字之光》《河南藏甲骨文集成》等一系列专业书籍,以及《课本里的汉字探秘》等甲骨文基础知识丛书,让晦涩难懂的甲骨文走进“寻常百姓家”,增强广大读者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齐航福与古文字正式结缘于2000年,当时他考取了郑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王蕴智先生。在此之前,他的生活与古文字几乎毫无交集。大学时代,齐航福就读于商丘师专历史系,不过他最擅长的却是英语和体育,曾担任系体育部长,也是篮球队员、排球队员、长跑运动员,还曾创下全校唯一一位上午跑5000米、下午跑10000米且全部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师专毕业后,他便早早地走上了讲台,成为一名乡村初中英语教师,就这样坚持了四年。在这四年里,齐航福始终怀揣着对更高理想的执着追求,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报考古文字学研究生的崎岖征途,历经三次锲而不舍的尝试,终于如愿以偿,迈入了学术的殿堂。
古文字学在当时是绝对的“冷门”学科。在考研究生以前,齐航福甚至未曾听说过“古文字”“甲骨文”这些字眼,直到研究生入学后,他才想起大学时有一场考试中的名词解释里竟然就有“《铁云藏龟》”(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那时的他,只能依照字面意思懵懂地回答“铁云藏的乌龟”,而对于“铁云”究竟是何方神圣,“乌龟”又承载着怎样的奥秘,他心中一无所知。由于起点较低,在整个读研期间,齐航福没少挨导师王蕴智先生的“猛烈批评”。但他并未气馁,而是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求知的步伐,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有时会向同门师兄张新俊、曹建墩、宋华强等人请教。当时,郑州大学南校区逸夫楼上有间专门的古文字研究室,这在文科其他研究方向中尚属罕见。研究室环境优雅,常用的专业书籍,尤其是甲骨文原材料著录书一般都有。王蕴智先生比较重视原材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齐航福慢慢养成了熟读甲骨文原材料的习惯,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硕士毕业后,齐航福进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05年,他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语言学研究”。由于担心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很好地完成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于2007年毅然北上,跟随首都师范大学的黄天树先生攻读博士学位。黄先生治学严谨,其专业书籍中,密密麻麻的标记随处可见,这些都是他多年来摘抄的资料和笔记。黄先生对学生也尽心尽力地辅导,从他给齐航福的博士学位论文稿上的批注便可窥见一斑。正是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齐航福真正领悟了学问的真谛。
2018年,以“殷墟甲骨文疑难辞例疏证”为题,齐航福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继续坚守着冷门,守护着“绝学”研究。2020年,作为特聘教授,齐航福正式调入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现在的中心汇聚了宋镇豪、黄锡全、季旭昇、李运富等学术前辈,以及章秀霞、刘风华、苗利娟、王凯博、尉侯凯、何余华、张阳、李晶、武亚帅、王晓玉等中青年学者。他们有的从事甲骨文研究,有的专注于金文、简帛、篆书等文字研究,还有的致力于汉字理论研究。在这里,齐航福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师友和伙伴。
齐航福主要专注于甲骨文语法研究领域。尽管在商丘师专读书期间学的是历史学教育,但由于中学时代对英语语法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甲骨文之后,他便逐渐将甲骨文语法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著名古文字学者沈培著有《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齐航福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书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标注。甲骨文研究本身已是冷门,而其中的甲骨文语法研究更是冷门中的冷门。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为了得出尽可能准确的统计数字,他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来搜集整理资料,那时,失眠对他而言已是一种常态。
河南是甲骨文的故乡。2023年,由齐航福主持的“河南公家和民间藏甲骨的整理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郑州大学也成为河南省唯一获得此类项目立项的高校。齐航福介绍道:“目前已知的甲骨文约有16万片,国内除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外,河南博物院、新乡市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以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社科院等也有收藏,但相当一部分还集中在民间藏家手里。”他认为,应该摸清家底,鼓励更多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浮出水面,以便为学界留下宝贵的资料。目前,郑州大学已与多位民间收藏家建立了联系,争取获得更多珍贵的研究资料。
齐航福还一直致力于汉字文化的教育与传播。除了参编《甲骨春秋》《课本里的汉字探秘》外,他还撰写一些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小文章,如《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等。其中《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一文在《光明日报》刊发后,先后被全国20多个省市选为高中语文摸底试卷的内容,并被收入《5年高考3年模拟》语文试卷中。
调入郑州大学之后,齐航福重新走上了他阔别已久的讲台,再次投身于他十分热爱的教育事业。他为研究生和古文字学特专班的学生开设有古文字专业课程。他授课风格幽默风趣,能将深奥的知识讲解得浅显易懂,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深受学生喜爱。他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持续成长,“在确保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在学生时代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心无杂念地多读多记、多思多想”,这是他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工作之余,他会和学生一起打排球、乒乓球。如今,在齐航福和汉字文明中心其他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不少学生毕业后成功前往古文字研究的重镇如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

齐航福在为2023级古文字学特专班学生讲授《甲骨学通论》
齐航福(第一排左四),郑州大学2019级古文字学特专班师生合影
回首过往,谈及未来,齐航福始终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一方面,他坚持锻炼。从大学时代起,他就养成了长跑的习惯。参加工作后,最初十来年,他每周坚持打两三次篮球。后来因场地受限等原因,于是,他转而选择散步作为锻炼方式,每天的步数基本在6000-10000步之间。郑州大学主校区环境优美,几乎每一天,都能看到他在校园内散步的身影。2024年担任文学院副院长后,行政事务较为繁杂,他便干脆将往返家和学院的路程,当作每日不可或缺的锻炼打卡。另一方面,他坚持学习。齐航福身上有种“知无知”的苏格拉底式智慧。他总觉得自己的传世文献读的不够多、功底不够深厚,对甲骨文之外的其他古文字也不够熟悉,因此每天即使杂事再多,他都会抽空用于专业学习。为了讲授好即将开设的“商周金文通论”这门课,他的办公室里又多了大量金文方面的专业书籍。为了补上传世文献方面的短板,出差的高铁上,他也时常会带上相关典籍慢慢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