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pic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简介
发布人:焦峰 信息来源:药学院 发布时间:2016.03.25
刘宏民,男,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院长,教育部药物关键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药物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药物质量控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河南省药物及其关键制备技术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211工程” 二期重点建设项目——“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项目负责人。1987年至1993年,先后获日本金泽大学药学部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郑州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5年至今,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其间分别任日本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和郑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2001年至2005年,任郑州大学化学系主任; 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被评为“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国际药学研究杂志》、《Drug Discoveries& Therapeutics》编委,《河南化工》、《化学研究》副主任编委,《药物化学》教材编委。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等职。
 近年来主要开展新药开发研究,特别是在国家级新药研究开发方面作出了重要成果,其中国家一类抗癌新药OGP46、JD27等已取得重要进展,开发了盐酸倍他洛尔、都可喜、西替利嗪等国家级新药。研究开发盐酸罗格列酮、克林霉素磷酸酯、环丙沙星、沙拉沙星等10多项药物合成新工艺,在企业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主持有国家“  863”  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一类新药研究等10余项研究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发现了高碳糖、羰基转化法合成分枝糖以及碳苷的合成新方法。其中100多篇发表在《Chem. Commun.》、《Eur. J. Org. Chem.》、《Bioorg. Med. Chem. Lett》、《Steroids》、《Org. Biomol. Chem.》、《Carbohydr. Re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4项,已获发明专利证书23项,获国家新药证书3个,有2种新药获国家临床批文。主讲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结构分析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生、硕士生120余人。
 
常俊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4年被授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获河南省“中原学者”等荣誉称号;Life Science Journal—Acta Zhengzhou University Overseas Edition (SCIE)--主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CIE)副主编 ;第十届药典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合成,先后主持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新药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自参加工作以来,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化学合成及新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在我国建立了食品添加剂-聚丙烯酸钠及抗乙肝新药联苯双酯合成新工艺路线,有力的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和药品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河南省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研发了抗艾滋病1.1类新药阿兹夫定(FNC),2013年5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并进入了Ⅰ期临床试验,Ⅰ期临床结果证明:该药物毒副作用小,抗艾滋病毒疗效显著,优于国内外同类药物;2015年11月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并进入了Ⅱ期临床试验。研发了治疗脑梗塞1.1类新药布罗佐喷钠(BZP),2016年1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进入Ⅰ-Ⅲ期临床试验, 该药物的毒性小,长期用药且未出现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和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减轻脑水肿,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脑中风。
  出版《艾滋病的分子生物学及治疗》、《五味子活性成分及化学合成》、《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等学术著作9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刊物如Chem. Rev.;Nature;Science;J. Med. Chem.;J. Org. Chem.等发表论文230篇,尤其从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广泛研究,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顶尖刊物如Chem.Rev ;Science;Nature上。获中国发明专利23项,美国发明专利5项;欧洲专利2项。
 
张雁冰,女,195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获郑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郑州大学新药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多年从事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结构鉴定、活性成分的结构改造、结构修饰及有效成分的合成和半合成。现主持和参与的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有关论文30余篇。
 
张秋荣,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药物化学系副主任,河南省药品审评专家,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河南省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员。1986年大学本科毕业;1989年进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β-内酰胺类药物的合成和半合成研究,负责药品质量控制和工艺研究工作,1996年被评为药品管理高级工程师,1997年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组织的全国统编高等教材《药物化学》及郑州大学出版社组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药学实验与指导》的编写工作,主编并出版了《制药工艺学》教材,曾获得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药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是新药、新剂型的设计及糖化学、抗菌药和抗肿瘤药的全合成和半合成及构效关系的研究;多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多项横向和纵向科研课题,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维生素C的生产工艺改进的研究”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聚维酮碘泡腾片消毒剂的研制”获得河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张建革,女,生于河南新乡,无党派人士。现任郑州大学药学院教授,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学士,复旦大学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联合培养药物化学专业博士,韩国化学研究院药物化学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与耶鲁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耶鲁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本人拥有多年在中国和美国大学从事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与教学的经历,具备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能力。目前研究方向: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缺血性疾病或肿瘤方面的转化医学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
 本人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完成了数项美国NIH资助的基础研究项目,包括:“The MIMED MIR-1 is Regulator of Angiogenesis in Lung Diseases”,“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mmune /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 endothelium”,“Molecular Models of Immune-mediated Vascular Injury”。研究方向是关于RNA结合蛋白对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 的调控作用,为巨噬细胞作为首要的炎症细胞在缺血性血管疾病中释放炎症因子通过RNA结合蛋白对其mRNA稳定性的调控作用而进一步对新血管形成的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为了解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成果对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途径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本人出国前主要是从事新型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GABA转运蛋白抑制剂(GAT-1)的设计与合成研究》;主持完成了合作开发项目《多巴胺转运蛋白抑制剂或激动剂的研究》;参加完成了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几个重要的手性药物的合成研究》;研究结果已在 Bioorg. Med. Chem., Chin. J. Chem., Bioorg. Med. Chem. Lett. 等SCI收录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有5项国家级专利。
 完成英文原版书籍“Drug Discovery Research:New Frontiers in the Post-Genomic Era”一书的第十章,以及“Chiral Drugs: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on”一书中的第一章,为第一作者。完成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化学(药学专业必修课考试辅导教材) 》一书,编委,独著第五章。
 
刘丰五,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79年9月-1983年7月在郑州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3年7月-2002年9月在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有机合成、药物中间体合成和高分子材料等科研开发工作。1997年11月被评为副研究员。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14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获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奖。1999年3月-2001年6月在郑州大学材料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6月于郑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在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药物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药物合成》、《高等有机化学》等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化学和糖化学。2006年3月-2007年8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Rega研究所药物化学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世界知名核苷酸专家P.Herdewijn教授指导下进行新型核苷的合成研究。近几年来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先后在国际国内著名刊物《Tetrahedron: Asymmetry》、《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Steroids》、《Carbohydrate Research》、《Journal of Carbohydrate Chemistry》和《波谱学杂志》等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施秀芳,女,1967生,副教授,任职以来曾主讲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及相关的实验课,2007年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荣获三等奖,参与“药物化学”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荣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参编《药学实验与指导》,2006,郑州大学出版社;主编《制药工艺学》,2007,郑州大学出版社。目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不对称合成及配位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四篇论文被SCI收录。参与并完成了6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和2项教改项目,并先后通过省科技厅鉴定。
 
杨 华,1974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3-2004年本、硕、博就读于兰州大学,先后师从有机化学家和教育  家贾忠建  教授暨国家杰青、长江学者  李卫东  教授,从事中草药成分分离及天然产物全合成工作。2004年进入郑州大学药学院,200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多组分反应研究—合成三尖杉碱骨架分子”;2013年晋升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和[3,3]重排构筑手性叔醇和季碳―方法学和全合成”。主讲本科生《药物合成》及研究生《现代药物合成》。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在JOC、Tetrahedron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1篇,先后获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校级“三育人”先进个人,校、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现阶段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方法学导向的天然产物全合成,市场化药物关键技术突破及现代反应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吴春丽,女,1970年生于河南睢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河南省药学会会员,药物化学系学科带头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药物化学及有机合成、制药工艺研究。目前开展的研究方向有药物合成新工艺研究、药物的生产工艺转化、喹诺酮类药物的合成研究、抗生素类药物的合成研究、手性药物的合成等。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得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在郑州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得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7年9月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药学博士学位,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喹诺酮类药物的创新药物研究,含氟手性活性分子的设计与合成。1997年主持开发了国家二类新药盐酸环丙沙星的合成及制剂的研究,并获新药证书;1999年主持开发了国家二类新药甲磺酸达氟沙星的合成及制剂的研究,并获新药证书。1996年获得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1年获得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2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3年毕业后分配到郑州亚卫实业总公司工作,一直从事原料药的生产技术开发管理工作,并且有从事制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1998年被评为工程师,2004年调入郑州大学药学院担任药物化学专业教师,2005年转评为讲师,是郑州大学新药研发中心主要研究人员,并在教学期间指导多家药厂的GMP验收及技术的横向结合。近年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主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过程中,本人共发表论文多篇,在中国药物化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郑州大学学报等多个国家级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参加编写的专著有:(1)制药工艺学。(2)实用有机光谱解析。
 
可 钰,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及药物合成化学研究。1993年6月,在武汉大学化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6年在郑州大学化学系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郑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历年均被评为郑州大学学生最满意教师,郑州大学药学院优秀教师,郑州大学新药研究开发中心骨干成员。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在郑州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正在研究的方向主要有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及相关研究,抗癌新药OGP46的临床前研究,抗肿瘤新药JD27的临床前研究,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和制订等。参加过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抗肿瘤新药JD27的临床前研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区域特色中药指纹图谱与肝、肾毒性相关性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抗癌新药OGP46的研究开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一类抗癌新药OGP46的临床前研究(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项目);国家三类新药盐酸倍他洛尔,六类药盐酸倍他洛尔片的研究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三氯蔗糖的开发研究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徐海伟,男,河南伊川人,博士(后),副教授,药物化学硕士生导师,主要开展药物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和药物合成工艺研究。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二七区科技攻关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在《Org Biomol Che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被引用50多次,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2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医药卫生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各1项。参编《实用有机光谱解析》1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首次发现了穿心莲内酯类衍生物的选择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出了2个抗病毒活性显著的候选化合物,其中AND-3具有抗HBV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物拉米夫定,目前已进入临床前研究。相关研究内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获得200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医药成果一等奖。该项研究成果已经被列入了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抗HBV及保肝双功能乙型肝炎I类候选药物研究,2012zx09103101-005)。
 另外,主持完成了注射用炎琥宁原料药生产新工艺,于2009年在辅仁药业集团——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年产炎琥宁原料药10余吨,产值3000万元。
 
张 恩,男,1982 年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直聘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合成新方法、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04年-2009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涂永强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多官能团化季碳的立体选择性合成以及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结合有机不对称催化和Semipinacol重排反应的概念,设计并实现了一类新的非金属不对称催化反应——有机催化插烯alfa羟基酮的重排反应。相关的研究成果于2009年发表在影响因子为9.9的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化学会会志”上。该论文发表3年来被引用41次。2009年12月获兰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4月加入郑州大学药学院工作,同时进入郑州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药物化学研究工作。
 近3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郑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资金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完成了抗老年痴呆药物利斯的明的消旋体和不对称的合成研究。在《J. Am. Chem. Soc.》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被引用190多次,授权发明专利1项,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孙默然,女,1976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同年进入上海药明康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005年3月至今在郑州大学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实验》和《药学文献检索》等本科、专科课程,历年被评为“网上教评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天然产物全合成和反应方法学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先后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中科院二区期刊《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丁丽娜,女,2013年郑州大学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量子化学理论计算与动力学模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导师方维海院士。于2010年7月博士毕业后即赴日本京都大学福井谦一纪念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指导教授为国际著名的理论科学家:Keiji Morokuma博士。数十年来,以主要工作者直接参与并完成了数项日本(CREST、JSPS)与中国(973、重点等)国家级研究项目,曾先后发表高水平SCI收录研究论文近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理论化学杂志(JCTC、JACS、OL、JOC、JPCB、JCP)发表高水平英文论文7篇(其中一区两篇、二区五篇),第一作者最高影响因子11.444;并于2014-2015年参与发表了美国化学会杂志“Chem. Rev”,影响因子42。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郑州大学海外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资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及日本JSPS一项。
 主要研究方向:1. 靶酶与其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2. 多种靶酶的抑制剂设计;3. 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
 Email:dingln@zzu.edu.cn0005987419
 
王晓娜,女,1984年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直聘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目前在国际知名有机化学学术期刊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Org. Lett.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文章14篇,一区第一作者文章3篇(2篇J. Am. Chem. Soc., IF = 12.113; 1篇Acc. Chem. Res., IF = 22.323),二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10篇,所发表的SCI 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达110, 被同行引用达390 余次,并参与撰写英文书籍一部。目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一项,郑州大学海外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资金一项,省协同创新中心青年教师开放基金项目一项。
研究方向:基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合成天然活性化合物。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2002.9–2006.7  南阳师范学院 化学 学士
2006.9–2011.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有机化学 博士 导师:叶松研究员
2011.8–2014.8  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 博士后 导师:Richard Hsung教授
2014.9–至今   郑州大学药学院
 
 

电话:67781907   Email:ywyjy@zzu.edu.cn   邮编:450001
Copyright @2012 郑州大学药物研究院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