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10日,第三届汉字理论与汉字史青年学者论坛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学者围绕疑难字词考释、汉语字词关系、汉字基础理论与汉字演变规律、《说文》学研究等多项议题展开学术交流,反映了汉字理论与汉字史研究的前沿进展。会议由国家语委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郑州大学)、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本次会议也是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建设20周年暨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成立5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开幕式上,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罗家湘、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真大成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汉字文明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主持。李运富教授表示,在汉字学领域,具体材料的整理考和应用型的研究工作发展较为完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宏观性的理论建构和整体性的历史描写相对薄弱。以汉字理论与汉字史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举办,有助于思想活跃的青年学者多关注汉字理论与汉字史问题,助力学科建设。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致辞
罗家湘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郑州大学文学院学科建设的历史,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建立发展和近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他指出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符号,汉字始终是中华民族沟通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基本工具,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文化认同。探究汉字的结构规则、使用规律和演变历史,有助于对汉字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罗家湘教授致辞
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真大成教授指出,目前对汉字历史演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间,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把汉字的属性分析跟学科体系的平面建设统一起来,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广大青年学者应当在汉字材料的事实基础上,继续深入,不断加强汉字理论建设。
浙江大学真大成教授致辞
论坛的第一场大会报告由郑州大学牛振副教授和国家开放大学王海平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真大成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赵岩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连佳鹏老师、河南大学门艺研究员先后作报告。
真大成教授的大会报告题为《历史故事里的汉字历史》,他从《世说新语》“绝妙好辞”谈起,指出历史故事的汉字研究价值,主要有六点:第一,历史故事可以与出土文献合证,从故事和文献共同字形演变;第二,历史故事可以揭示发生时代的实际字形或文献用字;第三,历史故事所反映的汉字信息可以为汉字史研究提供字形资料;第四,历史故事可以体现新字形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第五,历史故事提供的字形信息有资于古籍校勘、注释;第六,根据字形演变准确解读历史故事。
真大成教授作学术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赵岩副教授的大会报告题为《论秦汉律令异文的整理与汉字职用史研究》,他认为在秦汉律令异文整理过程中,汉字职用史研究的成果有助于科学建构异文组,有助于正确解读异文,有助于分辨校勘性异文与用字性异文,有助于认知异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汉字职用史研究需注意利用秦汉律令异文材料,秦汉律令异文的整理也需借鉴汉字职用史研究的成果。
赵岩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连佳鹏博士的大会报告题为《甲骨文常见字异体考释两则》,报告认为甲骨文中的“”当释作“示”字的异体,“”当释作“土”字的异体,并解释相关字词,释读了相关甲骨辞例。
连佳鹏老师作学术报告
河南大学门艺研究员的报告题为《“口、觜(嘴)、喙、噣(咮、啄)、噭(躈)”词义再辩考》,报告通过梳理“口、嘴、喙、噭、噣、吻、咮、噬、啜、嚵”等字的字形字义,疏证其形义关系,厘清其词义引申历程,归纳“口”相关名词的实际使用情况。
门艺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论坛的第二场大会报告由郑州大学温敏教授和河南大学门艺研究员主持,湖南师范大学熊加全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白军鹏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孟跃龙副教授、郑州大学何余华副教授等分别作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熊加全教授的报告题为《论传世字韵书的“义项误植”》,报告指出由于编纂失误与传抄失误,传世字韵书的释义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义项误植”,并具体分为因字形相近而致义项误植、因音同音近而致义项误植、因形音皆近而致义项误植、因部分异体而致义误植项、因漏收而致义项误植、因连用而致义项误植、因通用而致义项误植等七种类型。
熊加全教授作学术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白军鹏副教授的报告题为《简牍本〈苍颉篇〉异文与秦汉用字习惯互证》,报告以两汉时期简牍本《苍颉篇》的异文为考察对象,通过不同文本间异文的对比,讨论其中透漏出的秦汉时期用字习惯的更替,发现作为字书的《苍颉篇》在流传的过程中文字的书写也会随着当时社会整体的用字习惯发生改变,这一过程中又存在着个人书写习惯的介入。
白军鹏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孟跃龙老师《清华简〈治政之道〉札记二则》对清华简《治政之道》简15的“厇”字和简41的“”字重新进行解释。孟跃龙老师认为“厇”字当读为“泻(泄)”,“通”“泻(泄)”。今拟将“”当读为“夺(敚)”,是“强取”之义。
孟跃龙老师作学术报告
郑州大学何余华副教授的报告题为《汉字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报告对汉字研究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回顾,总结归纳了汉字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反思了当前汉字史研究的不足,未来应当深化对材料“有效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近代汉字发展史的总结和集成,加强微观的个案研究,加强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动态演变研究,加强差异成因、演变动因的阐释。
何余华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会议下半程为分组讨论。与会青年学者分别在三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每个分会场分为上、下半场举行。
第一组学术讨论分会场
第二组学术讨论分会场
第三组学术讨论分会场
会议闭幕式由赵岩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孙超杰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翁明鹏副教授、国家开放大学王海平副教授分别进行了分组总结。大家一致认为,此次论坛研究内容广泛,主题多元,讨论的材料丰富多样,有理论有实践,论坛总体上呈现出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并重、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个案考察与宏观建构共现的特征。论坛的参会者以青年才俊为主,体现了汉字理论与汉字史研究的薪火相传,在读博硕士的积极参与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到汉字史的研究中来。
武汉大学孙超杰老师作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翁明鹏副教授作总结
国家开放大学王海平副教授作总结
随后,何余华副教授进行会务总结,对参加会议的学者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会议的成功举办是个双向奔赴的过程,郑州大学将和兄弟单位一起将青年论坛打造成持续的学术活动,期盼将来能有更多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本次论坛在现场热烈的气氛中宣布闭幕。
(文 刘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