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苗利娟与文学院刘笑颉合撰的《“豫”见汉字,读懂中国——郑州大学古文字学特专班“汉字文化进校园”强国行专项活动纪实》在教育部《拔尖通讯》2025年第17期“优秀案例”栏目刊发。
该文是一篇纪实报道,聚焦于郑州大学古文字学特专班携手“红船领航”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的“汉字文化进校园”强国行专项行动。文章详细记录了活动的筹备、实施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生动展现了郑州大学师生在推广汉字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努力与实践成果。

“豫”见汉字,读懂中国
——郑州大学古文字学特专班“汉字文化进校园”
强国行专项活动纪实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配合河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打造具有中原文化、汉字文化特色的教育服务品牌活动,郑州大学文学院、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李晶老师和苗利娟老师联合组织古文字学特专班和“红船领航”全国样板支部党建工作学生创新团队,成立了“汉字文化进校园”活动专项小组,分别走进郑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和郑州大学新校区幼儿园,通过古文字普及课程的形式介绍汉字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强国行”的第一站。

图1
左:郑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八年级四班合照 右:郑大新校区幼儿园合照
一、汉字引领,文化传承
专项小组成立后,同学们迅速投入紧张而有序的筹备工作中——从制定教学大纲、制作PPT到采购物资、准备小礼品再到授课过程中的互动计分和活动留影,每个环节都由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确保授课过程的顺利进行。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备课,制定教学计划、讨论授课内容和方式,每个人都在组织能力和知识储备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PPT的制作是一项既复杂又精细的工作,它需要全面覆盖授课内容,同时确保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并兼顾美观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负责PPT制作的陈梦、李璐和李玲玲三位同学,都是古文字学特专班的本科生,她们接受了系统的古文字训练,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在过去的一周里,陈梦同学对PPT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耐心的打磨,并就关键问题与老师反复讨论。她表示:“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商人的占卜过程,我们从纪录片《中国文字发展史》中精选了一小段视频,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总结概括。”李璐同学既要负责PPT的制作,又要担任二十六中八年级三班的主讲人,她认为PPT应服务于老师授课,而不应让老师被PPT牵着鼻子走:“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地念稿子,恐怕很难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会感到枯燥乏味。”在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上,李玲玲同学结合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精选出三十余个最简单且富有趣味性的甲骨文,搭配上亮丽的图画和灵动的语言,使PPT增色不少:“儿童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只有善加利用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传递知识。”
来自古文字学特专班的李思彤同学长期从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官微“汉字文明”的推文编辑工作,在新闻稿写作、网站管理、视频剪辑、会务组织、摄影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她同“红船领航”的四位骨干成员雷妮妮、唐慧颖、葛沂霏、任子萍同学负责提前规划好行程路线,准备主讲人的教具,并为课堂互动购买精美的小礼品,还要在授课过程中协助互动计分和拍照留影。“我们为所有的孩子都准备了小礼品,无论获得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我们都会亲自把礼物发到每个孩子手上。”尽管“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五位同学还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精力进行课前准备,为授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负责给二十六中学生主讲的是李璐和刘笑劼,两位都是来自古文字学特专班的本科生。第一次站上讲台难免有些紧张,两位主讲人在课前反复熟悉PPT、打磨讲稿,一遍遍演练、试讲,生怕因为自己准备不充分而影响授课效果。“给孩子们讲课不同于大学课堂里的小组汇报或presentation,重要的不是展示你有多么专业、博学,而是如何把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深奥的古文字用最通俗易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明白。”刘笑劼同学说。她想起了之前观看过王宁教授在《开学第一课》上为中小学生解读汉字的演变发展,还有李守奎教授在《开讲啦》节目中带广大青年感受古文字的魅力。两位“大咖”学者浅显易懂、引人入胜的讲解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暗下决心,自己的“人生第一课”一定要以两位老前辈为榜样。
二、趣味课堂,甲骨探秘
(一)郑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12月3日上午,在李晶老师的带领下,李璐、刘笑劼等专项小组第一小分队成员来到二十六中,与八年级三、四班的同学们分享甲骨文知识。接待大家的是三、四班的语文张老师,张老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早早安排自己班的孩子们调试设备,并按照课堂互动的需要分好小组。
“大家知道世界四大古文明分别是什么吗?有哪些延续到今天了呢?对,只有中华文明。我们的汉文字同中华文明一样,历经几千年绵延至今、从未间断,它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开始,主讲人通过介绍汉字与文明传承、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入主题,引领孩子们开启这场生动有趣的甲骨文探秘之旅。第一部分是背景引入与概念讲解,从定义、地位、分类、起源和商人占卜的过程等方面让孩子们对甲骨文有了初步了解。“目前我国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只有1600余个被释读出来,其他大部分仍然是未解之谜。如果科学破译出未释读的甲骨,单字将会奖励10万元哦!同学们有没有心动呢?”听到这儿,很多孩子都露出惊喜和向往的神情。
第二部分是小组竞赛与字形识读。大家精心设计了“荣耀之战”和“热血之战”两个互动环节,采取积分奖励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甲骨文象形字和会意字的识字竞赛。等孩子们猜测并回答后,主讲人会公布答案并逐一讲解字形。“大家看这个‘牧’字是一只手拿着棍子在放牛,如果我们把‘牛’换成‘羊’是什么字呢?对了,从‘牧牛’变成‘牧羊’,还是‘牧’字!”“为什么用以手取耳来表示‘取’的意思呢?因为古代打仗通常以割掉的战俘耳朵来向王邀取战功。”孩子们的天赋和热情令人惊讶,甚至猜出了一些象形意味并不明显的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小组都赢得了不少分数。

图2
左上:李璐同学为八年级三班主讲 右上:刘笑劼同学为八年级四班主讲
左下:孩子们在认真书写甲骨文 右下:巡场的李晶老师和李璐同学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第三部分是甲骨文初体验,主讲人呈现出一张精心设计的彩绘图画,画中隐藏着本节课学过的十六个甲骨文,让孩子们自行找出隐藏的文字并画在纸上,李晶老师和第一小分队的全体成员都加入了巡场指导的行列,耐心为孩子们纠正错误并解答他们的疑问。接下来进行颁奖,按照互动环节的得分排名,三个小组分别被授予“甲骨王者”“甲骨高手”和“甲骨新秀”的称号,并获得了精美礼品。
课程最后,李晶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汉字文化进校园”品牌活动以及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发展概况和师资力量,她对孩子们的高涨热情表示欣慰和感动,诚挚邀请大家未来选择郑州大学古文字学特专班深入学习古文字知识,揭开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领略古圣先贤的伟大智慧,破解民族文化的独特基因。
(二)郑州大学新校区幼儿园
12月9日上午,在苗利娟老师的带领下,李玲玲、李思彤等专项小组第二小分队成员来到郑大新校区幼儿园,以“家长进课堂”的形式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甲骨文象形字的奥秘。
“瞧,最早的汉字就像一幅幅图画,因为这种字差不多就是照着物体的形状画出来的,所以就叫象形字。”随着苗老师的话语,一个个搭配着精美插画的甲骨文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孩子们纷纷瞪大眼睛,对这些如画般美丽的古老文字充满了好奇。
很快来到第一个游戏环节“我画你猜”,苗老师放出事先绘制好的甲骨文图片,让孩子们猜测它们所对应的现代汉字,每个答对的孩子都得到了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大家积极举手,踊跃回答,第二小分队的成员们则忙不迭地分发着小红花。看着一张张按捺不住兴奋的、跃跃欲试的小脸,仿佛有一股暖流涌进每个队员的心里。
图3
孩子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第二个游戏环节是“你画我猜”,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张画满甲骨文的纸,苗老师鼓励大家开动脑筋,以此为基础创作甲骨文主题的绘画作品。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一个个线条、色块在他们的画笔之下仿佛有了生命——巍峨的山、高耸的树、清澈的水、柔软的云,还有各式各样可爱的小动物,以种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作背后,透露出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惊为天人的创造活力。苗老师和队员们穿梭在一个个孩子间,帮他们化解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耐心地聆听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甲骨探秘之旅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每个人都收获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硕果”。在合影留念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将自己创作的甲骨文图画高高举起,自豪地“炫耀”着自己的杰作。
图4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
离别之际,一群小朋友跑向苗老师,紧紧抱住她,不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上课呀?”“我好喜欢你呀!”这些纯真的话语和温暖的拥抱,不仅是对苗老师和所有参与“汉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师生们工作的认可,也是对她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这样的场景,不仅让师生们感受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她们继续推广汉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决心。
三、育苗播种,培根铸魂
“在课堂上,有些孩子猜对甲骨文时,我能看到他们眼里的光,那一双双充满好奇、求知若渴的眼睛深深打动了我,”雷妮妮同学不无感慨地说,“我感到我们所做的事是真正有意义的,激发并培养孩子们对古文字的兴趣,这就是一个育苗播种的过程,早晚有一天会在他们心里长成参天大树。”
“走进教室前我一直有些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对甲骨文没有兴趣?互动环节如果没人回应,只是我们在自说自话怎么办?直到亲眼看见那一张张精神饱满、兴致勃勃的脸庞,我所有的顾虑终于一扫而光。”李玲玲同学回忆起课上热火朝天的氛围,心里暖融融的。
对于孩子们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古文字的魅力,并与来自高校的哥哥姐姐们进行亲密的互动。这不仅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文明的窗口,也让他们有机会从年轻学者那里直接学习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同样,对于专项小组的成员们来说,这也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经历,让他们能够走进课堂,锻炼自我,实现全方位的成长。“离开初中这么多年,我都快忘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多么单纯质朴、求知若渴、精力充沛。”刘笑劼同学在回顾自己的首次授课经历时,感慨万分,“自己把知识学明白是一回事,而给别人讲清楚又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觉自己的知识储备是这么匮乏,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去深入探索和学习。”
李璐同学在反思自己的授课表现时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虽然我没有机械地照读PPT,但很多时候,我仍然觉得自己的表达过于书面化,不够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她庆幸自己这次在时间管理上做得不错,既完成了所有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影响到孩子们的休息时间。
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始终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智慧在于激发和唤醒,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展望未来,郑州大学古文字学特专班的师生们将继续推进“汉字文化进校园”项目,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强国行”专项行动。我们致力于培根铸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不断创新的内容,为地方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文 苗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