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教授“训诂通义理:训诂阐释的历史与实践”讲座回顾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3-28 点击数:
2025年3月2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孟琢教授应邀为郑州大学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作了题为《训诂通义理:训诂阐释的历史与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主持,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牛振副教授、苗利娟副教授、李晶副教授、张阳副教授、任健行老师以及中心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共同聆听报告。

孟琢教授指出:“训诂通义理”主要指运用训诂方法对经典文献进行释义解读,从而深入阐发经典中的义理思想的学术路径。它根植于“小学”的历史传统,通过乾嘉之学的积极阐扬,成为了中国训诂学的核心理念。讲座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分别为“训诂通义理”的历史传统、“训诂通义理”的实践开拓以及“训诂通义理”的当代意义。
在“训诂通义理”的历史传统方面,孟琢教授指出“训诂通义理”贯穿了中国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诸子到两汉时期的许慎、郑玄,从宋代理学到清代的乾嘉学派,再到民国时期的章黄学派,训诂与义理始终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训诂与义理的相通具有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在“训诂通义理”的实践开拓方面,孟琢教授通过列举“说—悦”“猪—豕”等实例论证了如何运用训诂的方法解决经典文献中的疑难字句。在“训诂通义理”的当代意义方面,孟琢以文科危机为背景,对“训诂通义理”的价值进行了论述:首先,“训诂通义理”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训诂学在学科壁垒中的流弊。其次,“训诂通义理”可以为训诂学赋予更充沛的现代生命力和更宽广的未来可能,从而帮助训诂学走出绝学。再次,“训诂通义理”可以让训诂学进入更广阔的人文世界,使训诂学返本开新。因此,只有全面理解“训诂通义理”的深刻意义,立足于百年来训诂学所积累的深厚成果,才是训诂学未来发展的关窍所在。
孟琢教授的讲座站位高远,内容翔实,幽默风趣,引人深思。最后,孟琢教授就有关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