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举办学期第52期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3-18 点击数:
2025年3月17日晚,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在106会议室举办了本学期第二期(总第52期)研究生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由博士生王钇浩,硕士生赵晓曼、任怡冉主讲,苗利娟老师作为点评嘉宾出席活动,中心全体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参加。

首先,博士生王钇浩分享《〈说文释例〉四种稿本对比研究——以“分别文、累增字”为例》,文章对比《说文释例》抄本、四稿、刻本中分别文、累增字在字例、说解内容上的异同,发现王筠“分别文”“累增字”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渐发展完善的。苗利娟老师建议将研究对象明确列入标题,并在内容上加强对原因的讨论。此外,还提议通过列表形式呈现字例,便于查阅。

硕士研究生赵晓曼分享的论文《〈毛郑诗释〉的治〈诗〉思想与成就》从成书动因、内容体例、治《诗》成就及特色、不足之处等方面对清代学者丁晏的著作《毛郑诗释》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苗利娟老师提出文章标题与内容略有不符,并建议对文章第五部分“治《诗》的不足之处”继续补充,使文章各部分协调。

硕士研究生任怡冉分享的论文是《甲金文中的“洀”字补释》,文章提出甲骨文“洀”字当释为《说文》“䑣”字,本义是行船。文章梳理了该字形在甲骨文与金文中的演变谱系,并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重新考订其音义关系。针对西周晚期以降金文材料中“洀”字用例锐减的现象,作者从文字职能分化的角度作出推测。苗利娟老师在评议中指出,该研究在一些论证环节还缺少材料证据,建议应注重整合陶文、简帛等多元出土材料,以完善字词演变的证据体系。

苗利娟老师对三位同学的论文内容表示充分肯定,指明了论文修改的方向,参会同学对主讲人的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次学术交流会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