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与中国古代文明”青年学者会议成功举办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7-15 点击数:

2025年7月10-12日,由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联合主办,郑州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协办的“古文字与中国古代文明”青年学者会议在郑州大学成功举办。会议汇聚了古文字研究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与优秀青年才俊,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以及来自《历史研究》《文学评论》《出土文献》《语言科学》《江汉考古》《中州学刊》《河南社会科学》《华夏考古》《中原文物》《中原文化研究》等期刊编辑共90余人参会。

7月11日上午,会议在郑州大学文学院203报告厅开幕。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韩恒、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吴军超、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应邀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文学院党委书记云桓主持。

开幕式现场


郑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云桓主持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他指出,本次会议的举办是郑州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学校依托一流学科优势、打造古文字研究与文明探源高端平台的重要举措。他期待与会学者以学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理,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叙事贡献智慧力量。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致辞


郑州大学学科首席教授、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代表中心致辞,他指出当前古文字学研究正处黄金时代,学科发展呈现三大趋势:新材料涌现推动研究内涵深化,多学科融合革新研究范式,新技术赋能提升研究效能。同时,也面临人才培养与理论构建等多重挑战。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致力于“汉字文明学科”建设,在资源整理、理论创新、数字平台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并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期待本次以“青年”为主体的学术盛会成为交流创新的新起点,助力古文字研究在文明探源与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作用。

郑州大学学科首席教授、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主题报告由郑州大学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主持。

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主持报告会


清华大学王子杨教授的《卜辞所见商代的相马和马疾》讨论了商代的相马活动及常见马疾,为中国古代的畜牧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中山大学陈斯鹏教授的《竞孙朝鬲、壶铭文释疑》介绍了竞孙朝鬲、壶的著录及研究概况,提出“酓哉不服”中的“不服”应为器主公孙朝之字,继而对“朝”与“不服”的语义关联作出阐释。吉林大学何景成教授的《族氏铭文职事性成分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系统梳理了族氏铭文中的职事性成分,并结合器主所任职官探讨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的特征。吉林大学崎川隆教授的《商代青铜器铭文的几种不同制作方法》将商代铜器铭文的文字周围或字口的阳文直线分为A、B两类,对A、B两种阳线的产生原因、形成机理及制作目的作了详细探讨。

清华大学王子杨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陈斯鹏教授作主题报告


吉林大学何景成教授作主题报告


吉林大学崎川隆教授作主题报告


11日下午及12日上午,会议举行12场分组讨论,66位专家学者围绕“古文字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新出简牍研究”“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7月12日下午,闭幕式主题报告在郑州大学文学院203报告厅举行,由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航福教授主持。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航福教授主持


山东大学刘光胜教授的《甲骨卜辞与商代重民观念新证》认为卜辞中从事农耕、军事征战、田猎的“众”多为平民,商代存在的重民思想,其本质是一种血缘之爱。安徽大学袁金平教授的《汉简本、今本〈盗跖〉一处文句的对读》认为今本《庄子·盗跖》“无贵父子兄弟之亲”与张家山简本“无贵有父兄昆弟之亲”的差异在于简本多出一“有”字,非衍文而为今本抄脱,并就“贵”的助动词用法及包山楚简两例“骨”字用法作了深入讨论。中山大学范常喜教授的《吐鲁番衣物疏“轩盂”与曹操墓石牌“轩杅”合证》认为吐鲁番沮渠蒙逊夫人墓衣物疏所记“轩盂”与曹操墓石牌“轩杅”当为一物,“轩”为厕所的代称,“盂/杅”指盥洗用具。复旦大学谢明文研究员的《说与{为}》认为“”可看作是在“爲”的基础上增加动符“攴”而来,应是“制作”“造作”义“爲”的专字或繁体,并详述“爲”的具体用例。

山东大学刘光胜教授作主题报告


安徽大学袁金平教授作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范常喜教授作主题报告


复旦大学谢明文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随后,会议举行分组总结,由郑州大学文学院尉侯凯副教授主持。


郑州大学文学院尉侯凯副教授主持


第一分会场由山东大学伊强副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各位学者的研讨全面而深入,多维的研究视角有效拓展了研究者的思维空间,为理论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随着出土文献的持续涌现,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多种学科方法的融合,促使相关研究的探讨日益精细化,论证方法更加细腻。第一分会场的讨论体现出不同学术领域协同推进的态势,为深化该领域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山东大学伊强副教授总结发言


第二分会场由安徽大学刘刚副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第二分会场涵盖商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汉简牍等领域,与会学者不仅围绕文字本体研究展开了深入探讨,更将视野延伸至古代文明的多元维度,很好地呼应了本次会议的主题。会议讨论环节呈现出空前热烈的学术交锋与思想碰撞,与会学者收获颇丰。

安徽大学刘刚副教授总结发言


第三分会场由南通大学赵争副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将汇报文章划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紧密围绕本次会议主题的文字研究,这类文章展现出了极为扎实、细腻的基础考证工作。第二类是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形态比较考察,它聚焦于文本的不同形态差异,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揭示文本演变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第三类是建立在材料考证基础之上的宏观角度的研究。总的来说,本分会场的与会学者运用了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展现出学术研究的创新与活力。

南通大学赵争副教授总结发言


闭幕环节由郑州大学古文字学教研室主任苗利娟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航福教授致闭幕辞。他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指出学术交流中结下的真挚情谊是共同成长的根基。呼吁青年学者勇于突破,书写辉煌,表达了对未来学术交流互动的信心与热忱。他还介绍了郑州大学文学院古文字特专班培养模式和优秀成果,坚持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最后,代表主办方向线上线下全体与会人员及幕后工作人员致以诚挚谢意。

古文字学教研室主任苗利娟副教授主持


文学院副院长、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航福教授致辞


本次大会为海内外古文字学与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青年才俊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会议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古文字研究的创新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彰显了青年学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为古文字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持续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撰稿人:朱圆玉润;审改:尉侯凯)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