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与语言学交叉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在湘潭大学举行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7-22 点击数:

2025718日至20由湘潭大学主办、国家语委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的数字人文与语言学交叉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在湘潭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全国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语言文字信息化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高屋建瓴 擘画发展蓝图

论坛开幕式由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鹏飞副教授主持。

湘潭大学邓国军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强调学校秉承红色基因与使命传承,在数字中文领域积极布局介绍了筹建湘江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规划,聚焦技术筑基、人文铸魂与服务赋能三大维度协同推进同时提出技术赋能文化、文化反哺产业产业滋养学术的创新闭环理念,期待与学界同仁共克技术难题,推动语言科技服务社会发展,实现学术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

邓国军副校长致辞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规划协调处陈福康同志首先重点解读了数字中国建设的体系建系统介绍“数字中文”发展框架及中长期建设目标。接着强调语言学科是数中文建设的战略支点,必须突破学科边界,通过多学科融合推动语言资源向语言能力转化。最后指出,立足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国家语言服务体系构建和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一体两翼”大语言格局,着力将数字中文概念定义转化为政策制度、规范标准、计划项目、实际行动和社会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陈福康同志作交流发言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从学科发展、文化传承等维度阐述了数字人文与语言学交叉研究的价值。同时介绍了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在古文字数据库建设、《说文解字》数字化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成果,强调数据分析技术对揭示语言演变规律的理论创新意义。最后,李教授期待本次论坛能为文字学信息化发展提供新思路,推动文字学学科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李运富教授致辞


上半场:前沿探索与创新实践

半场的学术座谈由国家语委科研机构秘书处主任、上海市教科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日培研究员主持,13位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人文技术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展开深入交流。

论坛讨论现场(一)


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以《人工智能融入中文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全息库”到“AI太炎》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中文学科的应用,指出文学与语言学学界AI态度差异明显。同时介绍了北师大团队开发的“全息库”和“AI太炎”大模型在古籍标点、注释、翻译等方面应用,显著提升了古汉语研究的智能化水平。最后强调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需排除通用模型的干扰,通过专业训练提升准确性,为词书编撰和语文教学提供新工具。

王立军教授作大会报告


北京语言大学王莉宁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数字化视角下的语言特征研究》,首先基于大语言数据分析了中国语言的声调特征,发现声调数量为4”的分布面积最广,与中古汉语形成历史闭环。同时指出,南方语言声调数量多与地理环境相关,而北方部分地区尚未形成声调。最后介绍了其团队结合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界提供了方言自主绘制服务。

王莉宁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郑州大学王晓玉博士以《跨文化汉字检索平台的设计与构建》为题,重点介绍了跨文化汉字综合检索平台的构建,将跨文化汉字分为四类,并分析了其数字化现状。该平台整合了语料库、专题资料和字量表,实现了跨文化汉字的系统检索,为汉字传播与变异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王晓玉博士作大会报告


鲁东大学亢世勇教授报告的《利用大模型构建新词语融媒体知识库的体会》主要分享了利用大模型构建新词语融媒体知识库的经验,指出大模型在速度、联网搜索和深度思考方面的优势。同时以“工具人”“懂王”等词语为例,说明大模型能全面概括词语意义及文化背景,但强调需结合人工干预以确保准确性。

亢世勇教授作大会报告


南京大学方小兵教授以《文明传承生态韧力技术适配”语言规划新模型》为题,提出“文明传承—生态韧力—技术适配”语言规划模型(CET),批评西方模型缺乏历史纵深和数字人文意识。方教授认为,语言规划应平衡现代化与文明保护,注重技术赋能,为非西方语境的语言研究提供新范式。

方小兵教授作大会报告


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以《漫谈数字人文与文献语言学》为议题,指出数字人文在古汉语研究中进展显著,如古籍智能标注、知识图谱构建等,但同时也面临方法论争议、技术门槛及学科边界不清晰等问题。华教授强调,数字人文学科发展需谨慎,需明确学科边界与核心课程,并计划从小规模语料入手,持续推动数字中文与文献语言学研究。

华学诚教授作大会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许蕾副教授报告的语言文化素养监测语言能力提升的教育管理路径和方法系统介绍了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新性地从意识态度、知识信息等五个维度建立评估框架,采用计量统计与结构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常态化监测,为家庭教育、教学改革及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指出,研究中心计划建立动态监测模型,从青少年延伸至全民,最终构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数据网络。

许蕾副教授作大会报告


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古籍实验室苏瑞欣主任以《数智时代古籍汉字信息处理的意义与挑战》为题,深入剖析了古籍数字化面临的技术与文化双重挑战,以及需解决跨文化字符编码、历史字形演变、处理古今用字规范冲突等问题。同时提出,其团队融合文献学考据与计算机校验技术,重新制定兼顾原始字形还原与学术规范的标注标准。

苏瑞欣主任作大会报告


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数字时代给语言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回顾了从数据存储到智能服务的学术转型历程。同时指出,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传统的静态数据库已不能满足AI时代需求。苏教授主张数字中文建设要突破语言本体局限,重点构建语言技术与社会服务的联结机制,体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跨越的核心要义。

苏新春教授作大会报告


郑州大学李运富教授主要介绍了与湘潭大学合作重启的字词关系数据库项目。该项目将依托训释材料数字化成果,建设字词关系历史发展图谱数据库。这一融合文字学与数字技术的研究,既响应了国家数字文化建设政策,又推动了传统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转型。项目有望成为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建设的重点规划,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范式。

李运富教授作大会报告


郑州大学何余华副教授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汉字发展史研究: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径》为题系统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对汉字研究的深刻影响指出智能技术已显著提升古文字处理效率,但当前仍面临数据样本有限、技术瓶颈人才短缺及学科壁垒等挑战。最后提出构建全域文字数据库、研发专业考释模型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等创新方案,强调要推动汉字研究向智能化转型。

何余华副教授作大会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何婷婷报告的数智时代语言学人才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创新性地提出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语言学教育既要夯实理论基础,又需掌握AI与大数据处理、大模型应用优化及智能工具开发等数字技能。同时展示了语言学+计算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强调数智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为语言学教育转型提供了实践蓝图。

何婷婷教授作大会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汪启明教授“边界与跨界”为议题,深入探讨了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汪教授通过对比四十年间技术发展的巨大差异,反思因“边界感过强”导致的技术应用局限,并提出“边界是动态接触带”的理论观点。同时指出训诂学等传统学科应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为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汪启明教授作大会报告


下半场:多维视角与深度对话

半场的学术座谈由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湖南省语言学会会长唐贤清教授主持,11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数字人文与语言学研究的融合发展。

论坛讨论现场(二)


中国传媒大学宋素丽教授以《传媒第二课堂在教育创新的探索》为题,首先探讨了传媒手段在教育创新中的作用,强调通过构建符合审美规律的复合视听传播体系提升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接着指出当前教育视频存在信号损耗问题,提出以3分钟艺术传播”等结构化内容替代传统录播,优化学习体验;最后呼吁在数字时代充分利用传媒技术为教育服务,并思考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宋素丽教授作大会报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日培研究员报告的题目为《数字中文的三重意涵与建设理路》,系统解读了数字中文的三重意涵,强调其在数字时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数字中文涵盖从汉字数字化到大语言模型生成中文的全过程。最后提出多学科融合与全链条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推动高质量中文语言资源和技术产品的研发,助力中文在数字空间的话语权提升。


张日培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河北大学陈双新教授以《语言学研究与国家治理及技术发展关系》为题,探讨了语言学研究与国家治理、技术发展的关系,提出学术思想交流与分享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语言学需适应数字化与智能化趋势,在学科建设、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时代需求,并呼吁语言学者积极参与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发展,推动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相结合,为学科创新提供新思路。


陈双新教授作大会报告


中山大学陈伟武教授战国文字数据库建设和研究的挑战》为题,指出了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项目资金投入大、动态更新困难等问题。同时强调了项目研究中考虑资金投入、关注项目时效性以及注重人才培养与研究成果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需将语言文字学训练与计算机素养结合,以确保数据库的可持续性。

陈伟武教授作大会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周晓文教授以《人文数字化与汉字学研究》为题,探讨了数字人文与人文数字化的区别与应用,强调数字人文应以人文问题为核心,结合数理方法进行深化研究。同时提出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在汉字学研究中的不同作用,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数据提取人文研究材料,深化对数字结构问题的理解。最后,周教授呼吁在学科建设中平衡人文与技术导向,培养跨学科人才。

周晓文教授作大会报告


湖南理工学院封传兵教授计算机技术在传统字书韵书研究的应用与拓展 为题,首先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传统字书韵书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大数据能解决传统研究中难以克服的问题。接着以《详校篇海》为例,说明数字手段可拓展研究视野,重新解读汉字音韵演变和传承关系。最后强调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数字人文方法为汉语语音史和词汇史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封传兵教授作大会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党怀兴教授以《说文长笺的数字化谈数字人文建设的相关问题》为题,介绍了《说文长笺》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成果。团队通过OCR技术与人工校勘相结合的方式,攻克了明代古籍中草书、异体字识别的技术难题,并创新性地提出异体字处理三条核心原则。该研究不仅为六书学文献整理提供了示范,更探索出传统小学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对推动冷门绝学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党怀兴教授作大会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唐贤清教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理念与平台建设。团队坚持从文献到学术、从本体到应用、从语法到语言的研究路径,依托湖南省三大重点研究平台开展语言文化研究。研究方向涵盖古汉语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方言与民族语言调查及红色语言文化挖掘四大领域。最后,唐教授特别提到中国语言资源博物馆落户湖南的重大意义,呼吁国家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唐贤清教授作大会报告


扬州大学强继朋教授以《文档级文本简化方法及应用研究》为题,介绍了团队在文本简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发了基于多等级大语言模型的评估系统,实现文本可读性的精准分级。团队创新性地将《西游记》等经典作品自动转化为不同难度版本,并构建多智能体协作系统实现书籍精华解读。这些研究成果为语言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展现了人工智能与语言学深度融合的创新价值。

强继朋教授作大会报告


湘潭大学雷励教授以《明代词书训释网络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为题,介绍了团队创新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了三层系联网络模型分析《字汇》《正字通》的训释网络结构。团队通过定义训释边权重、设计防语义漂移指标,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量化分析体系,揭示了核心词在语义网络中的枢纽作用。该研究不仅为传统训诂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为知识图谱构建语义网络分析等提供了历史语言资源。

雷励教授作大会报告


武汉大学赫琳教授以数字人文与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建设》为题系统阐述了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与研究路径同时指出中国语言学在语法学、词汇学等多领域已形成特色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研究应聚焦表达内容”“话语形式”“传播方式三个维度。教授强调需通过数字人文方法,结合文本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实现术语知识库建设、概念转化及国际传播助力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

赫琳教授作大会报告


闭幕式:展望未来 开启合作新篇章

论坛闭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湖南省语言学会会长唐贤清教授主持。

首先,郑州大学何余华教授代表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衷心感谢与会专家在炎夏时节齐聚湖湘,共绘数字中文建设蓝图。同时指出论坛深入探讨了中文数字化与数据中文化的双轮驱动逻辑,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语言学的创新融合。何教授最后强调数字中文建设承载着守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基因的使命,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力,并对教育部语信司、国家语委及湘潭大学会务团队的专业组织致以诚挚谢意。

何余华副教授致谢辞


其次,湘潭大学雷励教授代表主办方诚挚感谢与会学者的真知灼见,本次论坛比作启迪思维的思想盛宴。同时表示青年学者将以专家们的前沿研究为标杆,恳请学界前辈持续给予指导。最后,雷教授特别感谢湘潭大学会务团队的组织工作,并期待未来在湖湘大地再续学术之缘。


雷励教授致谢辞

最后,由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作大会总结。李运富教授感谢数字人文领域专家传经送宝,指出会议既是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湘潭大学数字化建设的里程碑。同时表示《汉字汉语研究》将开设专栏推动成果转化,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界同仁赐稿支持



李运富教授作大会总结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数字人文与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为推动数字中文建设和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加强数字人文与语言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留影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