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暨年中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工程秘书处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刘培俊、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各建设单位代表及秘书处成员出席会议。郑州大学由甲骨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先生、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作为代表参会。
会议上午阶段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工程秘书处秘书长王丹卉主持,重点总结了上一建设年度的工作成效并开展年度测评。
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

工程18家建设单位依次汇报了年度工作进展。何余华代表郑州大学汇报了上一年度在多个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学校顺利通过国家语委专家组续建考察评审,签约续建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并正式启动二期建设。在科研创新方面,获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一般项目及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等10余项课题,出版《河南藏甲骨集成·新乡市博物馆卷》等7部专著,相关成果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金奖、河南省优秀成果特等奖等。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2篇,多篇被转载,黄锡全教授主编的大型工具书《甲骨学大辞典》(300万字)已进入出版流程,多项成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学术影响力提升方面,李运富教授在《光明日报》开设“汉字与民俗”专栏并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成功主办7场高水平学术会议,涵盖汉字文明学科建设、古文字人才培养及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等前沿领域,邀请30余位海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持续拓展国际化学术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古文字学特专班建设成效显著,2024届与2025届毕业生中多名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深造,升学率保持高位。多名研究生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及国家奖学金,与延世大学等国际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在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方面,学校协助多地挖掘汉字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并筹建许慎文化研究院,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推动汉字文化走进校园、课堂和社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正积极推进“中华汉字文化园”建设,致力于打造集科研、教育、体验于一体的汉字文化示范基地。
专家委员会对各建设单位年度工作进行了评议,高度肯定了工程在科研、平台搭建、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成绩,并强调应做好一期建设总结,推动工程可持续发展。

刘培俊表示,古文字工程取得重要成果,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促进中国与世界语言文明交流互鉴做出重要贡献,兼具当代价值与长远意义;古文字工程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数字中文建设、大语言模型AI赋能文化传承、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治理经验,期待下一步总结好、坚持好并继续创新,更好服务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
会议下午阶段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德宽教授主持,重点讨论了一期建设成效总结、项目结项、成果展览与宣传等事宜,并审议工程二期实施计划初稿。专家委员会强调,二期建设应在一期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挖掘古文字的思想文化内涵,推动成果向文化、科技与教育资源转化,全面提升全民语言文化素养。同时应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赋能,深化人工智能应用与国际合作,筑牢国家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
展望未来,郑州大学将充分发挥学科与平台优势,系统推进多项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河南古文字资源普查,加强域外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扎实推进中华汉字文化园二期建设,并举办多样化的汉字普及教育活动。同时,加快推进河南省许慎文化研究院建设工作,持续强化汉字学理论研究和自主学科体系构建,着力培养古文字学拔尖人才。通过以上举措,郑州大学致力于持续打造全国汉字研究与文化传播高地,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郑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