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晚,郑州大学中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与文学院联合举办学术讲座,特邀《中国书法》杂志副编审、山东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刘照剑先生,作题为《战国简牍书法草化探源》的专题报告。讲座由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主持,文学院副院长牛振副教授、中心执行主任何余华副教授、副主任何清副教授、任健行博士及中心硕博研究生、古文字特专班学生共同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李运富教授代表中心向刘照剑教授颁发兼职研究员聘书,现场师生以热烈掌声表达欢迎与祝贺。
讲座中,刘照剑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关于草书起源的五种主流观点,并指出传统“正体→草体”单向演进理论存在局限。他强调,大量战国简牍文献证明,字形草化实际发端于战国时期。这种草化并非随意书写,而是在实用驱动下,通过笔画简化、构形调整与书写节奏改变所形成的具有内在规律的演变过程。接着,他进一步阐释了草化与隶变、草书之间的辩证关系。战国文字草化是实现文字从“象形构形”转向“符号书写”的关键环节,其本质是“形的优化”与“势的突破”双向作用下的系统性变革。他提出“隶草同源、分流共生”是战国后文字演变的核心机制——隶书与草书均源自战国草化实践,二者并非简单替代,而是在互动中共促书体转型。此外,刘教授以《神乌傅》《永元器物簿》为例,辨析“章草”名称源流。他指出,在“今草”成型之前,草书曾先后被称为“隶草”(隶书的草体)和“章草”(章程书的草体),其笔法与结构实承接自战国草书一脉,反映出历史积累而非个人创造的发展特征。
讲座尾声,李运富教授进行总结。他强调书法与文字学在字形研究方面具有高度互通性,文字演变既存在总体系统性变化,也涵盖个体局部调适,需以多维视角加以把握。随后,刘照剑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深入交流,讲座在热烈氛围中圆满结束。

(文 王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