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师生赴德国柏林参加

“殷墟甲骨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胡厚宣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09-15 点击数:

2025年9月8日至10日,“殷墟甲骨文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胡厚宣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在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历史记忆·学术传承·技术革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波兰、西班牙等七国的30多位专家与青年学者。郑州大学甲骨学科首席教授、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宋镇豪先生,章秀霞教授、刘风华副教授、苗利娟副教授以及中心博士生苏子惠,受邀参会并作主题报告。


会议合影


开幕式上,宋镇豪先生以书面形式向大会致以诚挚祝贺与学术敬意,该致辞由学生孙亚冰博士代为宣读。他在致辞中缅怀了恩师胡厚宣先生为整理著录流散世界各地的甲骨所付出的毕生心血,指出柏林数字化项目正是对胡先生等老一辈学者未竟事业的接续与深化,提出“全球甲骨文数字焕活计划”的构想,强调虽无法将散落各地的约16万片甲骨实物汇于一处,但借助数字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全部甲骨文信息的“数字重聚”。“全球甲骨文数字焕活计划”的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等前沿技术,构建全球甲骨文全信息模型与协同平台,最终实现甲骨文的数字化永久保存、活化利用与全球共享。

在专题研讨环节,郑州大学多位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章秀霞教授在《甲骨文字里的建筑形态与文明演进》中,从甲骨文字形出发,分析了商代建筑形态的三类特征,揭示了早期中华文明在物质文化方面的进步轨迹。苗利娟副教授在《卜辞中“王听”新议》中提出,“王听”并非简单的听觉疾病,而是殷人视为灾祸前兆的幻听现象,反映了商代人对异常现象的认知方式。刘风华副教授作了题为《殷墟甲骨历无类卜辞新见“母辛”称谓研究》的报告,通过对新发现“母辛”称谓的考释,进一步明确了历无类卜辞的时代特征,为甲骨分期断代提供了新依据。博士研究生苏子惠《甲骨卜辞中两种鸟类的考订》一文以鸟形字关键性特征为突破口,挖掘卜辞隐含的细节信息,并结合动物学和动物考古学的相关成果,提出“雟”应指一种具有冠羽的鸟类(或为凤头鹃),“”应指一种鸟脖很长的鸟类(鹤)。

中心师生合影


本次国际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甲骨文研究国际化、数字化的重要契机。郑州大学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学术实力与创新活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了“郑大智慧”。

(文  苏子惠)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