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富教授参加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年会并赴多校交流

发布人:牛振 时间:2025-11-18 点击数:

近日,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应邀参加了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并赴香港、广州等地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就训诂学方法与汉字研究的前沿问题发表了多场专题报告。

11月8日至9日,李运富教授应邀出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的“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并作大会报告《谈汉语字词的共生义与分训义》。报告指出,传统词义分析常以义项为单位,区分本义与引申义,强调义位间的历时演变。然而,某些词义实为“共生义”,即多个意义同时产生、彼此依附、不可孤立存在。这些意义在具体语境中可能仅部分显现,形成“分训”现象,即对共生意义的选择性呈现。同时,提出相反共生、相关共生、类聚共生三种典型类型。这些共生义在逻辑上无先后之分,虽可在语境中具体化,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本义与引申关系。引入“共生—分训”观念,有助于突破“一本义”的局限,淡化义项顺序的绝对性,并为理解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反训等现象提供统一框架,甚至为疑难词义考释开辟新径。

11月11日至12日,李运富教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多元视角下训诂学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语法通训诂释例》的主旨报告。他强调,语法结构是理解古籍词义与句意的重要通道,训诂研究应打破“就字论字”的传统局限,融入句法、语用等现代语言学视角。他以先秦文献中若干疑难语句为例,展示了语法分析与训诂互证的有效路径。

11月15日,李运富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24-2025学术年会,并作主旨报告《汉字文明学建设刍议》。他提出,汉字不仅是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即是文明形态。汉字文明学应以汉字为文明基因,研究其本体文化、载体文明、与文明互动三大层面,构建包括材料整理、理论建设、方法集成、课程开发在内的完整学科体系。他特别指出,河南作为汉字发源地,应率先承担该学科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责任。在广州期间,李运富教授还应邀与有关高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围绕“汉字的多本义与无本义”与“汉字职用研究”等议题展开探讨,分享了他在汉字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见解。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

      科学大道100号

电话: 0371-67780907

邮箱: zdhzwmzx@126.com

邮编: 450001

友情链接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文学院 安大汉字发展与应用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民典文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华东师大中国文字中心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 上海交大海外汉字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中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 世界汉字学会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中心公众号

Copyright© 2018-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