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上午,国家语委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军教授应邀到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讲学。王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系统化到便捷化—汉字发展方向的重要转折》,这是“跨文化汉字研究高端讲坛”开办以来的第二十七场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心主任李运富教授主持,文学院和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师生100余人参加,大家都仔细聆听、认真记录,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王立军教授现任国家语委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主任。兼任教育部语言文字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汉字学、训诂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曾荣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此次报告,王立军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汉碑文字:汉字发展的重要转向。汉碑文字处于汉字结构变革的关健时期——主旋律由系统化转向便捷化。小篆之前,汉字演变的主旋律是系统化,包括书写单位、构形单位和构形理据的系统化,汉字构形系统成熟的标志是《说文》小篆。隶书产生后汉字演变的主旋律是便捷化,包括书写单位、结构的便捷化。汉碑文字也处于汉字字体演变的关健时期——篆隶之变,字体上有明显过渡特征。
二、汉碑文字变革的重要手段:离析与重组。汉字发展的便捷化要求把之前的汉字结构打破、离析,通过意化、类化的方式来重组。但是,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允许过度的离析与重组,以至于破坏汉字的表意系统。
三、对篆隶关系的再认识——隶书并非都源自小篆。传统的说法是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来,其实就实际文字材料来看,隶书的来源包括古文、金文、小篆或体等。小篆是基于秦文字整理出来的规范字体,只是当时的一种规范样本;秦代的日常书写字体是秦隶,秦隶是汉隶的早期阶段。隶书与小篆的不一致性正是由于隶书不是承小篆而来;而隶书与小篆的高度重合性,与当时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有关。
四、基于数字化手段的《汉碑文字通释》编撰。在对汉碑文本进行认真校勘的基础上,提取、整理文本中的全部用字,从形、音、义、用诸方面对每个单字进行通释,最终汇编成《汉碑文字通释》,以期全面呈现汉碑语言文字的整体面貌。
王立军教授最后强调,汉碑文字研究不能只限于形体,还要研究汉字形体变化背后的动因,将汉字内部的发展动力与社会的动力结合起来阐释文字现象。
李运富教授指出,王教授总结了汉碑文字体现出来的汉字发展的主旋律——从系统化到便捷化,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这种发展演变背后的动因。王教授的讲解不仅有理论上的推求,还有现实材料的印证。从实际材料出发做出系统整理,得出可靠的结论,王教授的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王教授总结出来的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式,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最后,王立军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了大家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文 刘 婷/图 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