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媛媛
2数词{三}的历时用字考察
2.7元、明、清时期数词{三}的用字考察
从整体来看,元明清时期,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延续了之前的情况,共有3个字位,即“三”、“參”、“叁(叄2、叁)”,不同的是,元代与明代还可发现用字位“參”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而到清朝,用字位“參”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已不再见。具体来说:
元代,记录数词﹛三﹜的字位主要有“三”、“參”、“叁(叄2、叁)”。用例如:
(1)梅香,如今是三月之間,後園中百花開放。(《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2)經歷司:正廳叁間,耳房貳間,門樓壹座,司房壹拾間。架閣庫壹座。東西司房三十間。(《元大德南海志(元大德刻本)•卷第十•廨宇》)
(3)子安三子參分之,使各從其氏,為之後而主其祀焉。姓王氏,正也;姓陳氏,恩也;姓沈氏,時也。(《弁山小隐吟录•卷二•七言歌行杂体》)
此时期记录数词﹛三﹜的不同字位的使用情况如下(见表9):
表9①
时期 |
所记 之词 |
测查 文献 |
|
用字(字位) |
三 |
叁(叄2、叁) |
參 |
叄2 |
叁 |
元朝 |
数词﹛三﹜ |
《元大德南海志》(元刻) |
次数 |
63 |
112 |
3 |
0 |
《吏学指南》(元刻本) |
84 |
0 |
0 |
0 |
总计 |
147 |
115 |
0 |
频率 |
56.1% |
43.9% |
0 |
由表可知,针对于记录数词﹛三﹜的不同字位的使用频率,此时期的同时刻本较之前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即用字位“叁(叄2、叁)”来记录数词﹛三﹜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在总量中占43.9%。
明代,记录数词﹛三﹜的字位与元代相同,亦存在3个记录字位:“三”、“參”、“叁(叄2、叁)”。用例如:
(1)本師印空和尚靈骨之塔,大明洪武三十年三月日立。(《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明一•021•印空和尚塔记》)
(2)參目虎首,其身若牛些.(《屈宋古音义(文渊阁四库本)•卷一》)
(3)三梭布每疋估銀叄錢。(《万历会计录(明万历刻本)•卷之三十•内库供应•甲字库》)
(4)第三分,板田拾叁坵,秧田貳坵,子粒柒石。(《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明四•072•太华寺佃户租佃执照碑》)
此时期记录数词﹛三﹜的不同字位的使用状况如下(见表10):
表10②
时期 |
所记 之词 |
测查 文献 |
|
用字(字位) |
三 |
叁(叄2、叁) |
參 |
叄2 |
叁 |
明朝 |
数词﹛三﹜ |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明朝》(共10册) |
次数 |
1539 |
25 |
42 |
0 |
总计 |
1539 |
67 |
0 |
频率 |
95.8% |
4.2% |
0 |
从上表可知,明朝时期的石刻材料中,用字位“三”来记录数词﹛三﹜的使用频率依然占据绝对优势,高达95.8%,未见字位“參”的用例。需要注意的是,在《万历会计录(明万历刻本)》此类特殊性质的文献中,用来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只有“三”与“叄”,其中,用“叄”来记录数词﹛三﹜的比例占到90%多,而用“三”来记录数词﹛三﹜的比例不到10%。
到了清朝,从整体上看,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只有2个,即“三”、“叁(叄2、叁)”,此时期已不见有用字位“參”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具体用例如:
(1)臺、鳳、諸三縣知縣三員,縣丞一員,典史三員,巡檢四員,共計俸銀薪銀三百九十五兩六錢四分。(《台湾府志(清康煕刻本)•卷之七•杂税》)
(2)實熱水旱各等共地捌千叄伯柒拾壹頃肆拾玖畝叄分壹釐叄毫……(《勅修陕西通志(清雍正刻本)•第二十六卷•贡赋三•更名地丁》)
(3)實熱地叁萬柒千柒伯叁拾陸頃柒拾玖畝陸分壹釐貳毫……(《勅修陕西通志(清雍正刻本)•第三十七卷•屯运一•屯地屯丁》)
在测查文献的时候,我们发现,此时期的《佩文韵府》中存在大量用“參”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如:
〖周禮•夏官〗凡頒賞地,參之一食。〖注〗謂賞地之稅,參參計稅,王食其一也,二全入於臣。(《佩文韵府(清康熙五十年武英殿本.edit.V.7. 20121221)•卷六十七下•去声•八霁韵•税(1,1)•韵藻•增》)
值得注意的是,《佩文韵府》一书虽然成书的时代是清朝,但书中内容则是引用前朝各代的文献用例,因此,尽管此书中存在大量的用“參”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也不能说明清朝时期存在用“參”记录数词﹛三﹜的现象,而只能证明此时期人们知道“參”可以用来记录数词﹛三﹜。
此时期记录数词﹛三﹜的不同字位的使用状况如下(见表11):
表11
时期 |
所记 之词 |
测查 文献 |
|
用字(字位) |
三 |
叁(叄2、叁) |
叄2 |
叁 |
清朝 |
数词﹛三﹜ |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清朝》(共30册) |
次数 |
499 |
6 |
29 |
总计 |
499 |
35 |
频率 |
93.5% |
6.5% |
测查文献 |
|
用字(字位) |
三 |
叁(叄2、叁) |
叄2 |
叁 |
《雍正连平州志》(清刻) |
次数 |
585 |
0 |
4 |
《乾隆南澳志》(清刻) |
306 |
3 |
0 |
总计 |
891 |
7 |
频率 |
99.3% |
0.7% |
由上表可知,清朝时期,不论是石刻材料,还是同时刻本文献,字位“三”的使用频率都保持着绝对优势地位,而且,就字位“叁(叄2、叁)”而言,形体“叁”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形体“叄2”的使用频率。
2.8民国时期数词{三}的用字考察
民国时期,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民国时期已经不再用形体“叄2”来记录数词﹛三﹜,而仅见用“三”、“叁”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用例如下:
(1)古之葬期,七月、五月、三月、踰月,無或爽者。(《抱润轩文集(宣统石印本)•卷一•葬期论(甲申)》)
(2)製造庫每件繡團獅子叁拾陸個,各色絨線壹兩柒錢,畫用定粉叁錢。(《丝绣笔记(丝绣丛刊本)•卷上•纪闻三•刺绣》)
(3)捌仟叁佰伍拾柒萬捌仟伍佰元正(《民国单据•CPC中国石油公司单据》)
民国时期记录数词﹛三﹜的不同字位的使用状况如下(见表12):
时期 |
所记 之词 |
测查 文献 |
|
用字(字位) |
三 |
叁 |
民国 |
数词﹛三﹜ |
《丝绣笔记》 |
次数 |
105 |
18 |
频率 |
85.4% |
14.6% |
表12
由上表可知,民国时期,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只有“三”与“叁”,字位“三”的使用频率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叁”的使用频率较之前所占比重上升。
2.9总结
前文主要是分时代展示了记录数词﹛三﹜的不同字位的使用面貌,为从整体上更好地了解记录数词﹛三﹜的不同字位的使用情况,本节即在前文测查的基础上,梳理整合记录数词﹛三﹜的不同字位在各个时代的使用状况,如下(见表格13):
表13
字位 频率 时代 |
三 |
參(參、叄1) |
品/晶 |
叁(叄2、叁) |
合计 |
依据文献 |
商朝 |
100 |
|
|
|
100% |
甲骨文 |
周朝 |
94.2 |
5.8③ |
|
|
100% |
金文 |
春秋战国 |
50.4 |
7.9④ |
41.7 |
|
100% |
简帛文献 |
秦汉 |
96.3 |
3.7⑤ |
|
|
100% |
简帛文献 |
六朝 |
99.9 |
0.1⑥ |
|
|
100% |
纪传体史书 |
隋唐 |
39.1 |
|
|
60.9 |
100% |
契据类 |
五代十国 |
100 |
|
|
|
100% |
石刻 |
25 |
|
|
75 |
100% |
契据类 |
宋代 |
25 |
|
|
75 |
100% |
契据类 |
100 |
|
|
|
100% |
石刻 |
90.4 |
|
|
9.6 |
100% |
同时刻本 |
辽金 |
100 |
|
|
|
100% |
民间 |
元 |
56.1 |
|
|
43.9 |
100% |
同时刻本 |
明 |
95.8 |
|
|
4.2 |
100% |
石刻 |
<10 |
|
|
>90 |
100% |
会计録 |
清代 |
93.5 |
|
|
6.5 |
100% |
石刻 |
99.3 |
|
|
0.7 |
100% |
同时刻本 |
民国 |
85.4 |
|
|
14.6⑦ |
100% |
丝绣笔记 |
通过对数词﹛三﹜的用字演变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从商周时期到民国时期,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用字现象:
◎字位“品/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不再见用例;
◎在石刻材料中,多用字位“三”来记录数词﹛三﹜,字位“三”占据主导地位;
◎从整体上看,在契据类、会计类等性质的文献中,多用字位“叁(叄2、叁)”来记录数词﹛三﹜,字位“叁(叄2、叁)”占据主导地位;
◎隋唐以后,数词{三}的大小写系统就已基本形成,小写为“三”,大写为“叄2/叁”,后来“叁”行“叄2”废。至于“參”,隋唐以后用例很少,除少量仿古遗存,一般不再记录数词{三};
◎针对成书于宋元明时期的同时刻本而言,“叁”与“叄2”比较而言,更多的是用“叄2”来记录数词﹛三﹜,而到清朝时期,“叁”与“叄2”在文献中记录数词﹛三﹜的使用比例重新变得旗鼓相当。而在石刻材料中,“叁”与“叄2”比较而言,唐以后则更多的是用“叁”来记录数词﹛三﹜。
着眼于各个字位出现以及消亡的时代,通过对以上测查结果加以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最初记录数词﹛三﹜的字位是“三”,初次用例在商朝;
◎用字位“參”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最早出现在周朝;
◎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品/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參”的异写“叄1”出现的时代不晚于魏晋南北朝;
◎形体“叁”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真正被用来记录数词﹛三﹜的字位“叁”出现的时代不晚于唐朝;
◎清朝时期,已不见用形体“參”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
◎民国时期,已不见用形体“叄2”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
综合以上几点可知,用“三”来记录数词﹛三﹜的现象出现于商朝,至今仍未消亡;用“品/晶”来记录数词﹛三﹜的用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消亡于秦汉时期;用“叁”来记录数词﹛三﹜的现象出现的时代不晚于唐朝,至今仍未消亡(常见于收据数字的大写中);隋唐以后,“叄2”专门负责承担“叄”记录数词﹛三﹜的职能,与“叁”并行存在于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民国时期消亡;用“參”来记录数词﹛三﹜的现象出现于周朝,消亡于清朝。
(本文为《数词{三}的用字演变研究》一文第三部分,由武媛媛硕士学位论文《数词{三}的用字演变研究》节选改写而成,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收入李运富主编《汉字职用研究∙使用现象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