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进古文字工程建设,发挥河南省丰富的古文字资源优势和郑州大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研究。2022年5月21日下午,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特邀陕西师范大学党怀兴教授为古文字学特专班师生作了题为“假借问题的前世今生”的学术讲座。会议由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素凤教授主持。
党怀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澳门汉字学会副会长,第八届国务院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字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经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长期从事六书学史以及古代六书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六书故〉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宋元明六书学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之一;《文献发掘与学术史的研究问题》重点总结了研究汉语文字学学术史的几条基本原则;《六书故》整理本,收入中华书局《古代字书辑刊》,是首次对《六书故》的全面整理,标点校勘,并作了全面的研究;《〈六书故〉词义系统研究》,刊发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其观点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被《复旦学报》等学报论文加以引用。
讲座伊始,党教授提出了语言学史上的“旧瓶装新酒”现象。历代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不断地给过去的术语注入新的观点和见解。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够正确理解归纳六书学研究中出现的多种理论观点。此即语言学史的意义所在。党教授以“假借”为例讲解了六书学史的研究。首先,解释了《说文》里“假借”的概念,阐释了许慎的本义。随后,梳理了关于假借的六种观点,分别是引申假借说、一字本义之外的意义为假借、“义无所因,特借其声,然后谓之假借”、“本无其字”与“本有其字”、形体假借、六书“体用说”以及新的汉字分类学中的假借等。详细梳理归纳了每种观点的来源、主要内容和发展流变等问题。最后,党教授总结指出,前代学者都在结合文字的使用实际不断探索假借问题,在许慎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假借理论,使假借问题的研究全面深入。但我们在分析假借学说史的时候,要客观地研究一些问题,理清学术发展的脉络,正确地评价前人的学术研究成就,不是不加分析地遵从一家之说而贸然否定另一说。
李运富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李教授指出,党教授是研究六书学史的专家,取得了很多新的发现,这些学术成果为学术史研究提供了范例。学术史研究要追根溯源,首先明确历史上的概念和术语所指称的内容,然后梳理清楚发展的来龙去脉。党教授假借学说的研究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使我们深受启发。他从许慎的解释出发,清晰地展现了假借学说发生发展的过程,对每个过程中每个节点里假借所指称的内容都做出了准确的阐释。这是研究学术史最基本的方法。在研究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要准确理解前人观点的原意,然后再用现代学术观点进行评价,甄别哪些观点能够为现代学术研究服务,哪些观点需要我们进行改造、创新和发展,不能混为一谈。切忌以今律古,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批评古人。随后,与会师生就学术史上“六书”与“六书学”、联绵词、字词关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