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 课程建设 正文
课程建设

[附属小学南校区]“国学小习堂”校本课程

日期:2024-11-07 信息来源: 浏览量:

一、课程背景与意义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国学的熏陶,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郑大附小康复前街小学部特开设了“国学小习堂”校本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每日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感受国学魅力,让经典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成长的坚实基石。

二、课程目标

(一)文化传承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并学习古诗词,初步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增强文化自信。

(二)素养提升

通过诵读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其精神世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品德教育

利用国学经典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课程内容与实施

学校各年级都精心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以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

(一)内容选择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实施方案在古诗词的选择上有所侧重。低年级可能会选取一些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诗篇,如《咏鹅》《静夜思》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兴趣和语感;中年级则会逐渐增加难度,选择蕴含更丰富情感和意境的作品,如《望庐山瀑布》《绝句》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意境;高年级的学生将接触到更为深刻和复杂的古诗词,如《石灰吟》《满江红》等,培养他们对诗词的赏析能力和文化内涵的领悟。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二)实施方式

1.课前诵读

每日课前安排几分钟时间,由语文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形成常规习惯。

2.分层指导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低年级注重激发兴趣,中高年级则加强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3.方法多样

老师们采用讲解、朗诵、吟唱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全方位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讲解时,会生动地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朗诵则能让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感受文字的节奏和力量;吟唱更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古老的诗词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记住诗词,增添学习的乐趣。

4.学科融合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比如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进行绘画创作;在语文课上,老师会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的优美词句运用到写作中。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特色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国学小习堂”校本课程的持续有效开展,学校建立了一套横向纵向网状交错的国学特色评价机制。

(一)横向分块评价

将诵读活动纳入文明班级评比、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内容,建立“学校领导查——年段组长促——语文教师抓”的有效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纵向分层评价

通过纵向层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评价,通过日常表现、诵读比赛、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诵读能力和国学素养。

五、预期效果与展望

(一)预期效果

通过持续的古诗词背诵练习,预计学生的记忆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这也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为未来的人文教育夯实根基。

(二)展望

未来,郑大附小康复前街小学部计划进一步丰富“国学小习堂”的课程内容,例如加入传统节日习俗的介绍、书法练习等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体验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将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形式,让国学经典在孩子们心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六、结语

“国学小习堂”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与经典同行的过程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升了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国学小习堂”的熏陶下,郑大附小的学生们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文化底蕴、有丰富内涵的新时代少年。


邮编:450052

电话:450001

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49号

Copyright © 2024 郑州大学附属中学 All Right Reserved.